朱东海先生答疑——
中国历史上端午节出生的国君都难逃亡国命运吗?
近来陆续有海内外读者朋友问我一个有趣的话题:为什么历史上端午节出生的国君最终都难逃亡国的命运呢?
确实,在中国历史上,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出生的国君,如战国齐闵王田遂、南汉后主刘鋹、后蜀末帝孟昶、宋徽宗赵佶等,都似乎被与“亡国”或“悲剧命运”相关联。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文化观念、历史叙事和统计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一、文化禁忌: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
1. 先秦至汉代的民俗观念。《风俗通义》记载:“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 《史记·孟尝君列传》提到,田文(孟尝君)因生于五月五日,其父曾欲弃之,后被母亲秘密抚养成人;古人认为五月(仲夏)湿热毒虫滋生,是“恶月”,而五日更是“阳极盛而阴气生”的不祥之日。
2. 皇室的避讳与隐忧。若皇子生于端午,一般被视为“不祥之兆”,甚至被刻意隐瞒或边缘化(如不立为储君)。 如偏不避讳会怎样?刚好有一例奇怪巧合:宋徽宗赵佶因父亲宋神宗梦南唐后主李煜转世而生,被赋予特殊期待,结果真的应验“亡国之君”魔咒。
二、历史叙事的“选择性强化”:
1、幸存者偏差。历史上端午出生的普通贵族或成功君主可能未被记载,而亡国之君因悲剧性更易被史书强调。例如:前文提到因生于端午而被遗弃的战国孟尝君田文,以及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有野史也称其五月初五出生,都是功成业就,却少被提及。
2. 儒家史观的道德批判。亡国之君常被描述为“昏庸奢靡”,其出生禁忌成为后世(如《宋史》)论证“天命不佑”的佐证;典型如孟昶的“七宝溺器”、宋徽宗的“玩物丧志”,均被归因于“生于恶日,性本不端”。
三、统计与现实的局限性:
1. 样本量极少。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生于端午而亡国的君主严格讲仅4人(国齐闵王田遂、南汉后主刘鋹、后蜀末帝孟昶、宋徽宗赵佶宋徽宗),所谓“多亡国之君”实为小概率事件的放大;对比其他日期出生的君主,并无类似规律。
2. 自我应验的预言。若皇室或朝臣对端午出生的君主心存疑虑,有可能导致其教育受限(如过度纵容或刻意打压),也间接影响治国能力……
故我认为,“端午节出生的国君难逃亡国命运”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时序与命运关系的朴素认知,本质是文化禁忌与历史书写的“共谋”结果;在现代视角下,这一结果并无科学依据与真实意义。但无风不起浪,时下人们对一些迷信话题感兴趣的普遍现象值得深思啊!
朱东海
2025年8月5日于北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