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节 约
朱东海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约,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不仅是修身齐家的传统美德,更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石。当今世界面临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重申节约理念、推行勤俭建国,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与深远战略意义。
在强调节约的同时,必须正视那些令人痛心的现实:在部分偏远山区,仍有人为温饱发愁;在一些困难家庭,仍有患者因无力承担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许多寒门学子手捧录取通知书,却因家境贫寒不得不搁置求学梦想……这些景象与某些领域的铺张浪费形成鲜明对比,愈发凸显倡导节约、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与重要。
节约绝非吝啬小气,而是对资源的敬畏与珍惜;不是抑制合理消费,而是反对无端挥霍。其本质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效益,体现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于个人,它培养的是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于社会,它构建的是一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于国家,它彰显的是一种深谋远虑的战略智慧。
当前,一些重大国事活动,如军事演习、盛典阅兵、国际会议等,虽是展示国力、增强凝聚、扩大影响的重要平台,但在筹办过程中也存在值得警惕的浪费现象:预算控制不严、叠加式举办加剧资源闲置、临时设施建设标准过高而后续利用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损耗国家财力,更与社会期望形成严重落差。
我国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的28%,耕地资源不足40%,石油、天然气等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加剧。若再不“节约闹革命”,发展将难以持续、现代化进程堪忧!
勤俭建国,必须将节约理念深度融入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国家层面尤其应率先垂范、精打细算。近年来,我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扩大,其中也存在超出实际国力、缺乏精准效益评估的“粗放式”援助现象。这些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国际责任担当,但若忽视国内民生现实——正如2020年总理记者会所指出,我国仍有“六亿人月收入仅千元左右”(不知时过五年,这个数据是降低了,还是因后来疫情而增高了?)——则无疑属于本末倒置。对外援助必须始终坚持“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国民福祉为代价盲目进行外援,尤其应杜绝那些不讲效益、不论战略回报的“慷慨外交”!
构建节约型生产体系是首要任务。应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在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领域,亟待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是关键举措。应加强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培育“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深入实施“光盘行动”、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等实践活动,坚决反对过度包装、讲究排场、攀比消费等陋习,推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新时代潮流。
强化节约型国家治理是核心环节。国家财政取之于民,必须用之于民,而且要精打细算、注重效益。应严格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紧要处。尤其要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严禁铺张浪费、挥霍公款行为。外交援助更应建立科学评估与监督机制,做到透明、高效、务实,每一笔支出都应对人民、对纳税人负责,经得起历史检验。
完善节约制度保障是重要支撑。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标准规范约束,建立严格问责机制。善于运用价格、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引导节约行为,抑制浪费现象。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形成促进节约的刚性约束。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陈毅元帅曾化用此诗,深刻揭示节俭关乎国家兴衰的至理,告诫世人:奢侈与傲慢终致倾覆!每当想到仍有群众为基本生活保障而挣扎,我们就更应珍惜资源、善用财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厉行节俭、反对骄奢,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使奢侈浪费行为无所遁形。
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责任担当;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国家战略。唯有举国上下同心同德,持之以恒践行节约理念,才能破解发展难题、筑牢民族复兴的资源根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守护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资源丰裕、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美好世界吧!
2025年9月3日清晨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