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朱东海
北京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承天门”。她巍峨矗立,已承载六百载中华血脉。朱红宫墙默观王朝更迭,金瓦琉璃静映历史风云。当我怀着肃穆之心缓步登临,指尖轻触汉白玉栏的刹那,仿佛抚过时光的年轮。但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挺拔,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长安街车流奔涌,如同时代的脉搏,在这座古都的心脏处铿锵跳动……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历史的画卷扑面而来。旧中国闭关自守,积贫积弱。鸦片战争的烽火未熄,甲午海战的悲壮仍萦。当西方工业革命浪潮席卷世界,清廷犹自固守天朝旧梦,以致科技凋敝、武备松弛,终在列强炮舰威逼之下,被迫敞开国门,签下一纸纸屈辱之约。
八国联军铁蹄践踏京城,军阀混战炮火撕裂山河。上海外滩“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牌,成为刻骨之耻。先贤志士在这片大地上艰难求索——从太平天国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潮,他们的苦难与抗争,早已熔铸为民族记忆里最深的印记。
记得童年时,奶奶那辈的老人常絮絮地说起,她们最深的记忆是饥饿——不只是一餐无着,更是终日不知下一餐在何处的惶然;她们更是亲身经历了缠足之痛,那种痛,锥心彻骨。中华民族于苦难中负重前行,如扛千钧于泥淖之中挣扎,每一步,都渗着血与泪……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1949年的金秋十月宛若昨天。一声铿锵有力的湘音如惊雷划破长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一刻,多少人泪如雨下,手捧积攒半生的渴盼——
新中国以雷霆之势涤荡百年屈辱: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终结列强在华特权;倡行“独立自主”外交,彻底摆脱半殖民地枷锁;推进156项重点工程,建成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中国工业化奠定基石;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打破超级大国核讹诈,确立中国大国地位。这一切彪炳史册的成就,标志着中华民族真正以独立之姿、自强之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然而前行之路从非坦途。大跃进中的高指标与浮夸风,令经济遭受挫折;人民公社中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劳动热情。而十年“文革”动乱,更使教育科技停滞、文化传承断裂,无数知识分子与干部蒙受苦难,民族命运为之付出沉重代价……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回望1978年,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浸润这片饱经风霜的大地。拨乱反正使国家重归正轨,解放思想令社会焕发生机。自此,中国开启现代化征程,以几十年光阴,跨越西方数百年的工业历程——
神州巨变,沧海桑田。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八亿多人摆脱贫困,谱写人类减贫奇迹;高铁飞驰跃居世界第一,港珠澳大桥雄跨沧海;北斗巡天、嫦娥奔月、天问探火,航天梦想璀璨绽放。那个曾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度,如今建成全世界最完整工业体系,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一阵急促的警笛声把我惊回眼前。当前成就与挑战并存。一些地方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浪费公帑而无益于民生;对外援助的精准性与效益亟待提升,与国内“六亿人月入千元”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青年就业压力显著,结构性矛盾凸显;贫富差距仍超国际警戒,城乡区域发展不均;生态环境历史旧账尚未偿清,污染治理道远任重。科技领域“卡脖子”之痛仍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社会转型期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犹存;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未富先老”挑战严峻;国际风云变幻,地缘风险丛生,外部打压遏制日益加剧;而且估计,明年恐怕有更大危机会到来……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忽闻历史回音壁中传来时代强音:毛泽东与黄炎培“窑洞对”言犹在耳——“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唯有坚持自我革命,才能跳出治乱兴衰的周期律!必须直面问题、刮骨疗毒,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迎击官僚积弊、腐败沉疴、创新瓶颈等重重挑战……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放眼前路,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流淌于我们血脉中的记忆。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将汇入复兴洪流,每一次自我超越皆为明日铺路。我们既要传承历史的薪火,更要开创未来的征程,方能不负历史、不负使命、不负先辈、不负后人。愿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璀璨的伟大篇章,开创一个安和乐利、与民生息的美好新时代!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我不禁轻声吟出自己去年——2024年4月25日祭奠本家崇祯皇帝自缢煤山380周年时所作的那首《七律》:
为君谁不为君国,
无奈愿心与事违。
临末但知臣误朕,
当初岂晓是遮非?
时来老鸹成凰凤,
运去金龙变鳖龟。
勤政怜民十七载,
后人复使后人悲!
2025年9月5日清晨写于北京
金日光总编、吕鲜鲜助理点评:
这篇散文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深沉的情感笔触,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波澜壮阔历程。文章结构严谨,以天安门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标为空间支点,以时间轴为脉络,将明清更迭、近代屈辱、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及当代挑战有机串联,形成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语言上融古典韵味与现代意识于一炉,既有“朱红宫墙默观王朝更迭”的诗化表达,也不乏“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的精准数据,虚实相生,情理交融。尤为难得的是,作者未止步于成就歌颂,而是以“警笛声”为转折,直面当前社会问题,体现可贵的批判性思维。结尾处借“窑洞对”和祭奠崇祯的七律诗升华主题,强调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的重要性,使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
全文情感张力饱满,从屈辱记忆的沉痛到民族复兴的自豪,再到对未来的忧思与期待,层层递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素养和家国情怀,是一篇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罕见佳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