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历史上第一被冤枉的君主——刘禅
朱东海
在中国历史的书写中,蜀汉后主刘禅长期被贴上“扶不起的阿斗”这一标签,成为庸碌昏聩的象征。然而,当我们拨开演义与成见的迷雾,细读正史,便会发现一个被严重误读的君主——刘禅非但不愚,反而是一位在乱世中善于韬光养晦、以退为进的政治家。他最深远的智慧,恰恰体现在存亡之际的冷静抉择与自我保全之中。
公元263年,邓艾奇兵围城,刘禅在权衡局势后,为免成都军民惨遭屠戮,决意开城投降。此举历来被斥为懦弱,却很少有人体察其背后的悲悯与担当。他对主战之子刘谌言道:“今大臣皆议可降,汝欲仗血气之勇,令满城流血耶?”此言并非畏死,而是出于一国君主对苍生的最后责任。
真正彰显刘禅政治智慧的,是他在洛阳的从容表演。亡国之后,司马昭设宴奏蜀乐以试其心。旧蜀臣子无不掩面痛哭,唯独刘禅言笑如常,更说出“此间乐,不思蜀”之语。历来讥者谓其“没心没肺”,殊不知这正是一种极高明的韬光养晦。他以此姿态消除了司马氏的疑虑,既保全性命,亦护旧臣周全。反观东吴孙皓,被俘后仍强硬抗争,终致早逝,刘禅的韬光养晦策略更显其深远价值。
刘禅的韬光养晦并非始于亡国。早在诸葛亮辅政时期,他便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克制与格局。先主刘备托孤时嘱其“事丞相如父”,而诸葛亮总揽朝政、事事亲决,年轻的刘禅虽处虚位却始终顾全大局,未发起任何权争。甚至在诸葛亮北伐失利上表自贬时,他宽言慰藉:“胜负乃兵家常事”,待其取胜后即复其职,稳持朝局。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迅即调整国政,废丞相制,分权于蒋琬、费祎,使军政相制,再无权臣独揽。他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展现清晰战略眼光。在处理魏延反叛、夏侯霸来降等事件时,他宽严并济,依法定罪而不忘旧功,或赐棺安葬,或以亲缘相抚,处处显露出仁恕之君的胸襟。
刘禅在位四十年,虽未能逆转蜀汉衰亡的命运,却以退守存民为念,使蜀地在他统治下长期避离大战,民生暂得安定。他的治国风格,非开疆拓土的霸业,而是乱世中尤为可贵的守成之智。
历史常以铿锵壮烈为史诗,视隐忍柔韧为无能。然刘禅以一言之智——“此间乐,不思蜀”,不仅暂避杀身之祸,更深刻诠释了道家“和光同尘”的生存智慧。他向后世揭示:在存亡关头,韬光养晦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更厚重的勇气;退让亦非失败,而是为大局妥协的战略清醒——若一味锋芒毕露、争强好胜而不自量力、刚愎自用,则不免步隋炀帝、秦二世后尘,终致国毁身灭、苍生涂炭……
这或许正是这位被误解千年的“阿斗”,留给后世最不容忽视的遗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