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光语录

如何看待当前的医理和药理·九
藏在经络穴位里的神秘规律:用数理逻辑阐述中医脉诊的内在和谐
一把脉,观全身:寸口脉位排列的“天道”密码

起因
许多初学中医的年轻针灸师在学习脉诊时,都会遇到一个古医王叔和提出的经典口诀:“左手寸关尺候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候肺脾肾”。当追问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时,基本没人说得清。
上一篇结尾我也给大家留下了这个问题,这一篇将延续上一篇的探讨,做一个更深入的解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钱学森钱老也曾鼓励我们(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动力研究中心)用当代科学的语境来解读中医的古老智慧。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理解了手腕腹节穴位的气,会影响寸关尺血液的搏动。
由此,我们认为,左右寸关尺的脏腑排列顺序,与其对应经络的穴位数(△ )存在关联,且古医王叔和的说法非常科学。
按着这个思路,我们从几个层面展开了考察。
首先,我们将双手寸关尺对应的“脏腑”及其经络穴位数(△)列出来,并发现了一个完美的规律:

这个数理模型的美感在于:
第一,左右同律。
无论是象征“阳升”的左手,还是象征“阴降”的右手,寸、关、尺对应的脏腑经络穴位数,都呈现出清晰的递增序列。
第二,终点归一。
左右两条路径最终都交汇于同一个终点——拥有27个穴位的足少阴肾经。这在哲学上完美地体现了“阴阳互根,水火同源”,万法归宗于“肾”这个先天之本的思想。

接着,我们来看另一种情况,如果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模型,将右尺改为心包,会发生什么?
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是9个,右侧的序列将变为:
肺 (11) → 脾 (21) → 心包 (9)
可以看到,之前和谐的递增序列被打破了, 从21到9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整个模型的和谐性与规律性都不复存在了。
这也更证明了《难经》对右尺的分配并非随意的改动,《难经》将右尺归于“命门”,尽管经文未详加解释,但“命门穴”正在两肾之间,它与肾的本源性关联不言而喻。
这一看似微调的分配,实则是一个关键性的拨正,目的正是使脉位系统完美地嵌入一个更深层次的、先验性的数理框架之中。
这个框架,正是“天道”规律在“人身”结构上最精确的投影与回响。
而且,这些数字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也蕴含着深意。
数字9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阳数之极。而11有“由天入地”的开启之意,与“肺为华盖”、主气之始的功能相呼应。
14是2×7,21是3×7,都与7相关。数字“7”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一个重要的周期之数,象征着肝木的生发周期与脾土的运化周期。
27是3的3次方,是“三才”(天、地、人)之道在数理上的极致体现,代表着无穷的生化与归藏之力,恰好与“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的根本地位相契合。
以往,我们论证《难经》脉法更优,主要是从“功能必要性”(如命门理论对解释人体阳气至关重要)和“临床实用性”(如诊断肾阳虚的需要)出发。
现在,我们提供了一个“数理必然性”的证明,证实了在《难经》的脉位分配下,人体经络穴位数目与脉位排列之间,存在一个和谐的数学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道”。《难经》的体系,显然是更接近终极之“道”的理论模型。
这一规律在六腑乃至脏腑合一的体系中也同样有体现。

从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无论是独立的六腑系统,还是脏腑合一的整体,左右两路都呈现出近乎镜像的对称递增,并最终归于同一个能量终点——膀胱经(或肾/膀胱单元)。
膀胱经作为“巨阳”,是全身阳气最盛大、覆盖面最广的经络。这恰恰诠释了“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核心功能,即支撑和巩固全身的卫外阳气。
脏腑合一情况下,左右路径最终都汇聚于94。这象征着无论阴阳二气如何升降循环,最终的根本和归宿是一致的。
这个数字代表了人体先天之本(肾藏精)与一身之藩篱(膀胱卫外)的结合,是生命能量系统的总根基。
那么,如果左手寸脉不取“心/小肠”,而是沿用《黄帝内经》中将心包络视为独立脏腑的思路,取“心包/三焦”作为功能单元,整个模型的数理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心包/三焦”单元的穴位总数为:
手厥阴心包经 (9穴) + 手少阳三焦经 (23穴) = 32。
将这个数字放入模型中,右路的起点是“肺/大肠”,值为 31;左路的起点若为“心包/三焦”,值为 32。
虽然31与32在数值上极为接近,且32作为左路起点(32 → 58 → 94)同样满足由小到大的递增规律,但源于《难经》体系的、近乎完美的镜像对称性却被打破了。
至此,通过“脏腑相合,合并计数”这一核心方法,我们得出了一个清晰的结论:
在《难经》的脉位分配体系下,人体双手六脉所对应的脏腑功能单元,其能量势能(以经络穴位数进行量化)遵循着严谨、对称、双侧递增的数学序列,并最终汇于同一个宏大的能量根基(数值94)。

图片来源: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这个数理规律,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哲学思想在人体结构上最精确、最直观的数学表达。
当年钱学森先生评价称,这个发现破译了古老经典中隐藏的密码。
但是,钱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只是借助于人体天然的穴位数作为依据,还达不到当代科学“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为此,他再次劝导我们,要用当代科学的定量语境,来阐明左右手寸、关、尺的顺序、以及搏动强度的问题。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下了不少功夫。经过多方面思考,我们通过构建“脏器活力功能参数”找到了突破口。
脏器活力功能参数
g1 = K1(阴精量)/ r1(阴精结团活动量) =阴精功效(阴精气搏动能)
g2 = K2(阳精量)/ r2(阳精结团活动量)=阳精功效(阳精气搏动能)
总和 G = g1 + g2 即为“合气”,作为“血之帅”的总功效。
并且,基于该参数,我们得出了如下信息:
左手 | G | 右手 | G |
寸(心) | 6.31 | 寸 (肺) | 6.72 |
关(肝) | 6.24 | 关 (脾) | 6.43 |
尺(肾) | 6.18 | 尺 (肾) | 6.18 |
这一结果,不仅揭示了顺序,也定量指出了为什么左(心)、右(肺)寸位的血搏最强,而尺位的血搏最弱,真正达到了“知其所以然”。
当年,我将这个结果向钱老正式汇报,得到了他的赞许。当时在场的还有王光美常委、冯理达院长、林佳楣主任等政协委员,他们也觉得对脉理更加“知其所以然了”。
当王常委看到钱老和我一问一答的投入情形,她开玩笑说:“钱老像黄帝,金教授像岐伯!”大家哈哈大笑。
那个场面,如今仍忘不了。
常州《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
主持人:金日光
2025年1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