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海时评:关于网络实名制
2024年7月26日,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反馈截止时间为2024年8月25日。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来愈来愈多的网友纷纷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甚至有不少网友直呼“要失去上网自由了”⋯⋯我觉得这都无疑是积极的讨论态度,应该发扬民主、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然后形成好的意见和建议,使政府决策更科学、更合理、更准确、更细密、更有效!
这里我先说一下“网络实名制”的起源。其实最早提出“网络实名制”可以追溯到2002年 。当时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南方的一次讨论中,针对网络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就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他认为网络也应严格受到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网民在发布内容时应负起法律责任,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都提倡使用真名而非笔名发表文章。随后李希光的观点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后来李希光本人也表示“禁止网上匿名”在当时法律和技术上都难以实施⋯⋯
我看网络实名制是一种以用户实名为基础的互联网管理方式,旨在保护和引导互联网用户,特别是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通过要求用户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构建一个更安全、更诚信的网络环境,确实有诸多好处。如:一、有助于减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净化网络环境,保护网民免受虚假信息和负面能量的影响;二、有助于提升网络用户的责任感和坦诚度,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减少网络侵权行为;三、对于保护青少年尤为重要,可以有效过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减少对青少年的危害;四、增加网络空间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网络管理部门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违法活动;五、让用户在交流和交易时更有安全感,降低被骗的风险;六、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提高个人信息的准确度等等。
那么,网络实名制的“坏处(缺点)”呢?无非有三个方面:一、侵犯个人隐私:实名制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这有可能暴露用户的隐私;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违法活动,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二、抑制言论自由:网络是人们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而实名制可能会限制一些用户的言论自由,他们可能会因为担心自己言论被追查而不敢发表意见和观点。三、技术实现难度较大:网络实名制的实施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作为后盾,从身份认证到信息存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而在实际操作中,技术上的漏洞和安全隐患很难完全避免⋯⋯
故我认为,“网络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在推行这一制度时,我们需要格外认真慎重,权衡利弊得失,推行“网号”、“网证”绝不是说说就行!在立法方面,要制定严格的查询程序,只有公安、检察或者国安部门出于国家安全和打击犯罪的需要,才能按程序查询个人网络身份信息;在司法方面,对那些违规查询、提供公民网络身份信息者,要严惩不贷;在平台内部,更要做好技术防护,建立多方联合信用管理机制等等。
最后我不妨特别额外加问一句:就这一个月内发生的事——假如,人大的博导通过关系,吊销了女博士生的“上网证”;假如,万年县的毛书记通过权力,吊销了李佩霞父亲的“上网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