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海:谈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异”与“同”
谈孙中山与袁世凯,实质上是在谈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初期,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制度建设与权力私欲的对抗。二人是那段混沌转型期最具代表性的两极,但他俩有异又有同——“异”得是一对冤家、一对天敌,而“同”得又恰像一对孪生的兄弟!先谈“异”:
一、孙中山:理想高远的革命先行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宣传家和革命导师,但并非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或军事家。
1.历史贡献与正面评价:
a.终结帝制的旗帜: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象征性领袖。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凝聚了反清力量,最终成功推翻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思想的奠基人:其“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理论,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现代化蓝图,奠定了共和国的法理基础。
c.不屈不挠的精神:屡败屡战,多次流亡海外,但始终坚持革命理想。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励了无数后继者。
2.历史局限与争议:
a.缺乏实际权力与军事实力:孙中山长期游离于国内权力核心之外,其革命活动多依靠海外华侨、会党和地方军阀,缺乏自己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和稳固的根据地,故绰号“孙大炮”。
b.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他的许多构想(如直接民主、大规模实业计划)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积贫积弱的中国缺乏实现的土壤,显得有些空想化。
c.政治策略的妥协性:为换取支持,曾对日本等列强做出过某些承诺(如签署《中日盟约》或称《孙文密约》,影响其形象),并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导致革命果实旁落。
二、袁世凯:精通权术的“旧式枭雄”。一个出色的旧式官僚和军事强人,但毫无现代政治信仰,其权谋手段在帝制时代游刃有余,在共和时代却成为国家灾难的根源。
1·能力与“功绩”(基于旧官僚视角):
a.清末能臣:在朝鲜崭露头角,小站练兵创建北洋新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现代化陆军,也成为他日后最大的政治资本。在直隶总督任上推行新政,颇有建树。
b.逼清帝退位:他利用北洋军的实力,一方面威逼清廷,另一方面与革命党谈判,最终以相对和平的方式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客观上避免了大规模内战。
c.早期的“稳定器”:民国初建,局势动荡,袁作为当时最强的实力派,在短期内维持了表面统一和社会秩序。
2.历史罪责与负面评价:
a.窃取革命果实:利用孙中山革命派的软弱和自身实力,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
b.破坏共和制度:蔑视《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刺杀宋教仁(?),彻底摧毁了民国初年脆弱的民主政治尝试,开民国军阀独裁之先河。
c.复辟帝制:1915年悍然称帝,上演“洪宪帝制”的闹剧。这是其最大的历史污点,彻底背叛共和,引发全国声讨和护国运动,最终身败名裂,郁郁而终。
d.卖国求荣:为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几乎全部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虽经谈判有所修改,但最终签署的《民四条约》仍严重损害国家主权)。
三、孙、袁对比:理想与现实的悲剧性交锋
1.孙中山:
a.理想主义:建立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
b.软实力:革命理念、个人威望;
c.对宪政态度:视为目标(虽然后期有“训政”设想);
d.政治手段:宣传、动员、革命;
e.历史遗产:精神象征、“国父”、三民主义。
2.袁世凯:
a.现实主义:追求个人最高权力和家族统治;
b.硬实力:北洋军队、官僚网络;
c.对宪政态度:视为障碍,肆意破坏;
d·政治手段:权术、贿赂、武力威胁;
e.反面教材:军阀割据的始作俑者,复辟闹剧。
3.二者的交锋,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悲剧:
手握理想和道义(孙中山)的一方没有力量,而手握力量(袁世凯)的一方却没有理想和道义。最终结果必然是力量碾压理想,权术摧毁规则,中国也因此错过了建立稳定共和制度的最佳窗口期,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军阀混战。
4.历史的天平:
a.孙中山的历史地位远远高于历史实绩。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为中国指明了“共和”与“民主”的方向,成为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精神符号。虽然他屡屡失败,但他的事业最终由后继者完成。
b.袁世凯的历史实绩(练兵、逼清退位)无法抵消其历史罪责(毁宪、称帝)。他用一生证明了一个残酷的道理:一个只懂旧世界规则的人,即便能力再强,也无法领导国家走向新世界,反而会成为历史的绊脚石。
因此,历史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而对袁世凯的评价则是失败的窃国大盗。这一判定的核心,并非出于成败,而是基于是否顺应了从专制到民主的现代文明潮流。但说来也怪:虽然孙中山与袁世凯在历史角色和政治立场甚至在私人生活上(孙“开放”,其私生活瑕疵与“革命圣人”公众形象形成反差;袁“传统”,其行为中规中矩甚至因严格治家而被旧道德称许)都截然相反,但从纯粹的生物特征与重大的人生经历来看,他们却存在着惊人的“同”:
一、极其相似的生物轨迹
1.寿命相近:孙中山(1866.11.12-1925.3.12)终年59岁;袁世凯(1859.9.16-1916.6.6.)终年57岁。
2.身高相等:孙中山身高约1.58米;袁世凯身高约1.59米。
3.死因类似(都因生病):孙殁于胆囊癌(晚期转移至肝、腹腔) ;袁殁于尿毒症(普遍认为与其肾衰竭、高血压有关)。
二、超越生理的深层“相似之处”
1. 都与“总统”之位有关:
a.孙中山是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
b.袁世凯是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
c.他们共同完成了从帝制到共和(至少是名义上)的第一次权力交接。
2. 都曾与清廷博弈:
a.孙中山是清廷的外部推翻者(革命党领袖);
b袁世凯是清廷的内部终结者(北洋大臣,逼清帝退位);
c.两人从内外两个方向,共同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3. 政治理想都未能完全实现:
a.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共和蓝图在其有生之年未能实现,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
b.袁世凯的洪宪帝制美梦只做了83天便彻底破灭,身败名裂;
c.两人都以某种形式的“失败”告终,都未能真正统一中国并带领其走向稳定和富强。
4. 去世后中国都陷入更大混乱;
a.孙中山1925年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分化,北伐前夕局势复杂;
c.袁世凯1916年逝世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直接进入军阀混战的最高潮;
d.他们的离世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并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导致局势进一步动荡。
结语:回望中国近代史,孙中山与袁世凯——这对天生的“孪生兄弟”——作为最具关键性的两位人物,以其截然相反的选择与命运,共同书写了时代转型的悲壮与复杂:一位以理想照耀百年征程,一位以权谋刻下历史教训。其功过对照、成败相映,至今仍引人深思、令人长叹——
啊,莫当袁世凯,要做孙中山!
2025年8月21日晚上于北京
延伸阅读:
后谢的话——关于《西藏团回应戴像章是自发行为,并非为两会专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