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海:关于虚拟货币之我见_世界华人报 
今天是: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朱东海:关于虚拟货币之我见

来源:世界华人报  供稿 更新时间:2025-09-22 11:28:06 点击数:



关于虚拟货币之我见



朱东海


当下时代,虚拟货币如一场数字风暴席卷全球,声势浩大、种类繁多。从开创先河的比特币,到后来涌现的以太坊、狗狗币,甚至还有借用名人名号的所谓“川普币”,以及名不见经传、毫无实际支撑的"空气币"等等,五花八门,不断闯入公众视野。


这一现象既展现出技术想象的无限可能,也让许多人在新奇与诱惑中失去方向。支持者盛赞其交易便捷、跨境自由,反对者则痛陈其乱象频出、风险巨大。不少世界华人朋友也曾向我询问看法。虽然我对金融并非专业,但愿借此机会谈几点个人见解,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虚拟货币究竟是自由创新的翅膀,还是混乱与风险的源头?这场关于其合法性与未来走向的争论,实际上触及了技术革新与制度约束之间如何平衡这一深层议题。我们既不应盲目追捧,也不该一概否定,而要以审慎的态度看清本质,推动其规范发展。


虚拟货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去中心化”反叛。它借助区块链技术,试图把信任从国家和机构转移至密码算法与分布式账本,承诺构建一个更扁平、更开放的全球交易网络。这种技术理想契合了数字时代人们对效率与自主权的渴望,其光芒一度掩盖了背后的隐患。


事实上, 这种“去中心化”的自由暗藏着巨大的悖论。匿名与不受管制的环境,极易成为诈骗、洗钱和市场操纵的温床。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市面上不少币种——例如所谓的“柴犬币(SHIB)”、“鱿鱼币”(SQUID)、“教皇币”(PopeCoin)、“亚马币” (A M A)、“泰达币(USDT)”等等,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技术支撑或应用场景,是纯粹的“空气币”。这些币种往往通过华丽的包装和夸张的承诺吸引投资者,实则毫无价值,一旦泡沫破裂,投资者将血本无归。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泰达币(USDT)作为稳定币有其特定功能,但其储备金透明度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投资者也需保持警惕。


更值得关注的是,虚拟货币可能侵蚀国家的货币主权,影响金融稳定。现代经济依赖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和利率的调控,以维持经济平稳运行。而虚拟货币的跨境、匿名特性不仅可能助长资本异常流动,扰乱金融秩序,甚至动摇国家实施经济政策的基础。若放任自流,将严重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最终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因此,虚拟货币的未来,不应是“全面禁止”或“完全放开”的简单选择,而应在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一刀切禁止可能抑制技术发展,放任不管则是对公众不负责任。真正的出路在于建立“审慎包容”的监管框架:通过明确法律法规,将虚拟货币纳入反洗钱、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稳定监管体系中;利用监管科技强化风险监测;同时推动国际协作,形成跨境治理合力。目标不是扼杀创新,而是引导其服务于实体经济,造福社会。


虚拟货币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人类对自由与秩序永恒的双重追求。它的出现提醒我们: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并约束它。在这场数字革命中,我们每个人都既是观众,也是主角。唯有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虚拟货币才能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非投机狂欢的赌场!


【责任编辑:华人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