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世界人居日到来之际,美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卡茨(Paul Katz)在纽约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解答了摩天楼建设问题的焦点和“疑点”,以及中国建筑发展的前景。
卡茨对记者说,“密度”是楼宇建设中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表示,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相比,可用土地仍是稀缺的。兴建摩天楼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利用不足,更好的发展其他行业如农业等。
卡茨说,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建设摩天楼是大中城市发展的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保证密度对于环境和节能等方面都是有利的。
在谈到中国现代摩天楼的设计与创新性时,卡茨笑言,自己并不是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粉丝”。他说,保证摩天楼的结构稳定性是所有人关心的话题。
卡茨说,这并不是指建摩天楼要循规蹈矩,但符合当地民众时下的审美习惯可能会有更好效果。同时,建摩天楼需要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环境限制,尽量避免带来“冲击性”的效果。
他举例说,自己设计的香港最高大楼——环球贸易广场(ICC)就注意与周围环境的结合,ICC与附近的港口和广场浑然一体,加之往来交通也十分便捷,ICC的高度在当地没有引起多少质疑。
今年的世界人居日主题为“城市与气候变化”。当记者向卡茨问及摩天楼的能耗问题时,他说,没有科学数据表明摩天楼本身是耗能的,能耗浪费大多是因楼内人员使用造成,就目前大楼的结构设计和材料使用等方面来说,已在争取不断节能降耗。
卡茨认为,和几十年前相比,如今的摩天楼设计已经进步很多,现在的大楼设计在追求实现“环境友好型”标准,当然进一步的改善是必要的。
今年是“9•11”恐怖袭击十周年,很多人对摩天楼防范恐怖主义方面仍心存疑虑。卡茨对此表示,“9•11”事件很特殊。他坦承,无论是摩天楼,还是低矮建筑,都难以抵御如此剧烈的撞击;而且,并非摩天楼的五角大楼在“9•11”袭击中也被飞机撞击,损失同样很惨重。
他说,除了恐怖袭击,任何楼宇还会面临其他各式各样的挑战,例如地震、火灾等。而在美国,目前的摩天楼在设计上都注意到这些隐患,一旦碰上突发紧急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一般都会比普通低矮建筑要小。
卡茨还向记者回忆了多年前他在北京胡同和上海弄堂转悠的有趣经历。他赞同对胡同等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同时又强调要在注重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快速发展。他认为,建设大楼与保护古迹并不矛盾,在上海、香港和东京等地都能找到历史建筑和现代楼宇和谐并存的例子。
卡茨表示,中国最近20多年的发展很快,过去在中国盖高楼还要从国外进口材料,时下则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中国孕育着建筑的未来,是建筑师成长的好地方,有利于他们对建筑进行实验和创新。
卡茨和他所在的KPF建筑事务所在海内外摩天楼建设领域颇具盛名,除了ICC,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高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著名摩天楼也出自其手。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