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述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一_世界华人报 
今天是: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新华述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一

来源:网络  供稿 更新时间:2023-01-13 04:52:37 点击数:

(图1)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 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一

  新华社记者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新冠疫情发生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冲击,有效处置了国内100多起聚集性疫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病毒频繁变异,形势不断演变,防控策略不断调整,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中国抗疫斗争最鲜明的底色、最真实的写照。

  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图2)

  在湖北武汉,为确保患者有充足供氧,援鄂医生(右一)推着氧气瓶,护送81岁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去做CT检查(2020年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2023年1月11日,武汉同济医院重症病房。

  为全力保障新冠患者就医需求,医院重症病床数由原先的546张,扩增近一倍至逾千张。为患者检查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参数,翻身、排痰、调整补液速度……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着。

  “疫情三年,有太多变化,也有始终不变。”回忆起2020年那场异常艰难的“遭遇战”,武汉同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冉晓说,相比于三年前,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减弱,我们也拥有了对病毒更深入的了解、更多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更丰富的新冠救治经验。而始终不变的,是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彼时的武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权、健康权。把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作为首要任务,最精锐的医疗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集中,重症救治“一人一策”,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不放弃每一个患者。

  “我曾目睹4万名医护人员志愿前往武汉,4.4万名建筑工人在3天内到达武汉,在10天内建成两个庞大医院……世界应该看到中国的努力,应该看到中国如何以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方式对人民负责。”来自英国的纪录片导演柯文思说,自己这三年来就住在中国,“一直是中国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受益者”。

  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到成功控制住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疫情,再到迎战奥密克戎变异株;从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实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我们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等大范围流行传播,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护佑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是一以贯之的“中国方案”,是始终不变的“中国理念”。

(图3)

  2023年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亚重症病区查看患者病情。新华社发(邹竞一摄)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不仅有助于把防控资源更加集中到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也有助于为经济活力加速释放创造条件,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

  “中国有效应对了多波次全球性疫情的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正如柬埔寨人民党中央外委会第一副主席索斯亚拉的评价,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近期出台一系列优化措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民众生活提供便利,是及时且正确的。

  以精准之措平衡非常之需: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面对世纪疫情,防控救治、保障群众正常生活、确保经济社会必要运行,三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湖南长沙建湘新村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60%以上是老年住户。疫情之下,许多高龄、独居老人出行不便。

  “不出门没法买菜买药,出门又担心‘阳’”。2022年12月26日,77岁的社区居民李奶奶收到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组建的“老者帮帮团”送来的肉蛋、蔬菜和药品,解决了自己的大难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锚定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我们在疫情防控中兜住民生底线、保持民生温度,努力将疫情对民生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图4)

  2023年1月5日,建设者在华电海晶光伏项目B标段施工。由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承建的天津华电海晶1000兆瓦“盐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项目预计在4月建成完工。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在疫情“遭遇战”阶段,全国上下紧急动员,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水不停,电不停,暖不停,通信不停,生活物资供应不停,社会秩序不乱”,让海外华人感叹“不敢想象”。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把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作为必须守好的底线,“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图5)

  这是2022年8月20日拍摄的宁夏银川招聘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2022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在全球通胀压力高企的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温和上涨2%;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就业稳、物价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图6)

  2022年11月9日,顾客在江苏省无锡市一家超市内选购蔬菜。新华社发(还月亮 摄)

  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以科学之策求解非常之难:调整优化防控政策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从三年的新冠疫情中复苏,北京的街道再次出现拥堵,游客争相预订出国度假,企业预计商业活动将回升。”英国《金融时报》2022年12月29日这样报道。

(图7)

  2022年12月31日,游客在陕西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表演。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仅要保障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也要把握住发展主动权。

(图8)

  新冠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1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热点问题作出回应。这是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1月8日0时17分许,中国南方航空CZ312多伦多至广州航班顺利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这是“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民航局入境新政实施后全国首班落地的国际航班。

  航班落地后,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旅客相继从到达大厅走出,见到前来迎接的家人和朋友。

  1月8日,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从“二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乙类乙管”,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长远之举。

(图9)

  2022年12月31日,顾客在天津恒隆广场一家自助餐厅内用餐。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我认为中国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十分及时。”萨尔瓦多驻华大使阿尔瓦雷斯说,“针对当下疫情防控的新形势、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和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方依据科学研判作出政策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继续强化管理、服务和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准备,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防护救治,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图10)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农民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收获小麦(2021年6月8日摄)。新华社发(武纪全摄)

  在加强新冠病毒感染防治、确保平稳转段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精心做好过渡期管理,让人员忙起来、生产热起来、信心强起来:

  邮政快递业不断强化物流末端配送能力,加大保通保畅;文化和旅游部优化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机票、火车票、酒店预订持续走高;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组织“出海招商”,推动经济稳步恢复;全国最大单体“盐光互补”光伏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餐饮、电影院等线下场所陆续开放,线下商业人气逐渐回暖……

(图11)

  2023年1月1日,市民在位于北京西单商圈的首都电影院检票观影。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曙光就在前头。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秉持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责任编辑:华人报编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