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闲时花开 ,作者刘娜
专家可能会骗你,
但你的身体不会骗你。
刚刚看到一个新闻:
武汉12岁男孩周周,感染新冠病毒后,被查出白肺。
白肺,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种口语化描述,也是这波大感染中,令我们很多人谈虎色变的重症。
一个12岁的小男孩,怎么会患上白肺呢?
在极目新闻的报道里,是这样描述的:
一周前,男孩周周出现阵发性咳嗽,并伴有发热症状。
彼时,全国各地处于集体感染的恐慌不安里,父母害怕带孩子去医院,再出现交叉感染,就陪孩子在家里吃药硬抗。
周周的高烧退下后,咳嗽并没有好转,且越咳越厉害。
甚至出现咳嗽后不停呕吐、活动后严重胸闷的情况。
这时候,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把周周送到湖北省中医院儿科就诊。
重症白肺死亡率高达40%以上@新浪热点
儿科大夫给周周检查后,发现孩子一侧肺部组织已经大面积变白,发展成了严重肺炎。
如果家长再晚点儿把孩子送到医院,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毕竟,重症白肺的死亡率,高达40%以上。
没有挺过这波大感染的不少老人,都因沉默性缺氧而发展成白肺。
无独有偶——
02
这两天,湖南一名男子称,自己感染后一开始只是发烧,并没有特别严重的症状。
不再发烧后,他开始断断续续地咳嗽。
连续咳嗽一周后,他咳嗽的情况陡然加重:
咳得排山倒海,咳得心肺错位,咳得胸口炸裂,咳得满肚子疼。
考虑到医院可能人比较多,他就跑到家附近的诊所,输液治疗。
但一点儿效果也没有。
没有办法,他这才去了医院就诊,拍片检查后发现:
他不仅肺部感染,而且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咳断了自己的3根肋骨。
湖南男子检查结果@新长沙
还有——
03
安徽合肥的张女士,今年才27岁。
她感染后,一开始和我们寻常人一样,没有当回事儿,只是在家服用药物。
但12月24日晚上,她突然感到胸闷心慌得厉害,连呼吸一口都觉得特别费力。
这时候,她不再犹豫,赶紧来到了安医大二附院。
当时,她还能说话,意识还清醒。
但医生给她检查后,二话不说,马上安排她住进ICU进行抢救:
她被诊断为患上了暴发性心肌炎,情况非常危急,心跳随时都有骤停的凶险。
而且,当时医院的医生,很多也都阳了后,病倒在家,还没有返岗上班。
但听说张女士的危急状况后,两位阳了后并未痊愈的医生,连夜从家赶到医院,参与到抢救工作中。
安徽27岁女子患暴发性心肌炎@澎拜新闻
而这时,张女士的病情已经急剧恶化:
她陷入了昏迷中,呼吸极其微弱,心率甚至降到30次/分钟之下。
抢救医生当机立断,采用ECMO机器代替她的心肺功能。
如今,医护对该女子历经两天两夜的抢救,她还没有完全脱离生命危险……
盛年的女子。
壮年的男子。
少年的孩子。
他们不是老人,之前也没有基础疾病,但和新冠病毒过招中,他们险些弄丢性命。
他们的遭遇,给我们很多人提了醒:
一开始,我们听信专家的预判,都错以为这是一场普通的感冒。
真正病倒后,我们挣扎着从凶险里逃生,才明白对面的敌人,自始至终都是可怕的病毒。
而这,也是今天这篇文,我最想和朋友们分享的——
04
第一,不要迷恋权威,而是学会思辨。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在12月初国家刚放开时,因为太相信专家和权威的话,连普通感冒药都没有准备。
他们的想法是:“专家说了,这波疫情,90%的人无症状,比普通感冒还轻,我平常感冒从来都不吃药,这有啥可怕的呢。”
直至被病毒撂倒,靠亲朋好友接济的药续命,他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我被专家骗了。”
其实,这事儿也不能全赖专家,更大程度上是有些朋友,对权威偏听偏信。
从辩证的立场思考:
再正确的话,也都有正反两种立场。
何况是为了安抚民心、有时言不由衷的专家。
我们正在交手的,不是一场普通感冒,而是会诱发诸多凶险疾病的新冠病毒。
尤其是在这个信息驳杂的混乱期,对任何人的任何观点,我们都抱着这么一种态度:
兼听则明,不可全信。
落实到自己这里,我们要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个体感受的差异,如果你非常难受,请马上就去医院。
有朋友可能说:
医院里现在病人这么多,去了也未必能排上队。
不是这样的。
已经去医院就诊的朋友反馈说:
如果你没有大碍,会被医生要求回家吃药。
但如果你情况危急,任何医院的医生都会很重视。
05
第二,不要隐忍硬扛,而是直面病患。
我们中国人的集体性格有着温良隐忍的一面。
这波疫情发展至今,我们也不难发现:
我们很多人,都是最听话、最能忍的人。
这“听话”,表现在:
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多,医疗资源紧张,很容易出现医疗挤兑,所以防疫政策放开后,国家和专家号召我们不要轻易去医院,要把救命机会留给最需要的人,我们就非常听话的一一照做。
——这样做,值得点赞,但有时也会在过分听话中,错过最好救治机会。
这“能忍”,表现为:
对医院的恐惧,对疾病的忌讳,对死亡的害怕,对集体的盲从,对自我的忽视,让我们很多人在感染后,继续沿用以前对疾病的“鸵鸟策略”:
能忍则忍,能扛则扛,能拖一天就拖一天。
上文中这三个凶险的病例,用真实又残酷的事实提醒我们:
善良又听话的你,在这波大传染中,除了替别人考虑,不增加医疗挤兑,但也要替自己考虑,当个敏锐的行动派。
因为,有时候,拖延症,真的会要命。
06
第三,重视身体的求救,接住身体的信号。
上文中,不管是12岁的少年周周也好,还是正值盛年的安徽女子和湖南男子也好,他们最终能够有惊无险,捡回一条命,是因为他们都做对了一件事:
在忽略和大意之后,最终重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果断就医,得到救治。
我们的身体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密,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比我们想象的要爱我们。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在恐慌和大意中,错过了它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
北大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薄世宁,讲述过这么一件事:
医院收治了一个全身受伤的病人,病人伤得非常严重,每个伤口每个针眼都在渗血,随时都会昏迷休克。
医生拼命给病人输血、用升压药,但情况还是越来越糟糕,病人的血压不断降低。
最后,所有医护人员都有点绝望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震惊了所有医护:
当病人的血压低到六七十的时候,他身上所有的出血突然在一瞬间止住了。
医护人员都惊呆了,但旋即他们明白:
这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人在大出血的时候,血压会迅速下降,身体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减缓出血的速度,把有限的血流供给更关键的大脑和心脏,去全力指挥抢救。
当血压降低到某一程度的时候,凝血功能慢慢跟上来,大出血一下子全部止住了。
身体为了保护它的主人,穷尽一切手段。
“在这样的一场抢救中,医生虽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真正起到起死回生作用的,还是病人自己的身体。”
薄世宁医生说。
是的,亲爱的。
当你遭遇病毒时,当你病情凶险时,当你身陷绝境时,你的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唤醒你,警告你,保护你,死心塌地守护你。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里,愿远方的你:
观察身体的变化,重视身体的信号,接住身体的求救。
你的身体,比想象的更爱你。
你也要比过去,更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