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第八届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安徽合肥举行。在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并公布了中国向俄罗斯、法国赠送月球样品的消息。除此之外,本届大会上,中国航天还向公众展示了一批未来的“星辰大海”计划,展现了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太空,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
太空发电站概念图
4月24日,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视觉中国)
火星上的“中国地名”
在24日上午举行的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
国家航天局介绍称,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命名。《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在所公布的22个地理实体名称中,有周庄、漠河、天柱山、西柏坡、古田和文家市等地名。
在24日举行的2023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巍还受托发布2023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包括极低轨道多源动力学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地外天体表面电站用超小型反应堆能源技术、轨道工厂构建及运行技术、空间站脑网络长期在轨实时监测及调控技术、重复使用运载器动力系统健康监测及寿命评估技术、2500摄氏度以上超高温环境下的热承载材料技术、计算光学高维遥感突破航天光学遥感探测极限、基于核动力的载人火星快速往返技术等。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已是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大会组委会第四次发布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此前所发布的项目均对宇航领域的学术方向和研判趋势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外,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还公布了中国向俄罗斯、法国赠送月球样品的消息。国家航天局表示,月球样品的国际共享和共同研究是国际科学界的大事,是研究月球形成与演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原则,与各国开展航天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在外空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布未来深空探测计划
在24日举行的2023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国家深空探测重大专项科技委副主任刘继忠还介绍了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的战略及规划。
刘继忠介绍称,我国将于2024年前后,采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将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并实现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这也将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月壤。
而在2026年前后,我国还将运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刘继忠表示,嫦娥七号将由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飞跃器和中继星组成,计划对月球南极资源和环境进行详查,开展着陆、巡视和飞跃探测,预选着陆区为月球南纬85度以上的南极-艾特肯盆地。2028年前后,我国还将发射嫦娥八号探测器,开展关键技术月面实验,完成科研站指挥中枢技术验证。刘继忠表示,嫦娥八号将与嫦娥七号和鹊桥二号一起构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对于规划中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刘继忠介绍称,该计划由中国提出,多国共建,科研站可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天地往返、月面科考和地面支持等保障能力,可以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前沿技术验证等太空活动。
刘继忠表示,我国计划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从而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提供科学数据和真实样品。并在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通过对火星样品研究,探寻火星生命痕迹。我国还计划开展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任务,该任务将突破木星系环境适应和防护、弱光照高效光电转换等关键技术,使我国具备实现木星系环绕和天王星到达能力。
太空发电站列入规划
《环球时报》记者从4月23日召开的中国航天大会空间太阳能电站专业论坛上获悉,我国着眼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远景,长远目标是计划建成GW量级(十亿瓦量级发电装机容量)的可商业化运行空间太阳能电站。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空间太阳能电站又称太空发电站,是颇具科幻色彩的前沿技术。它是指在空间进行大规模太阳能收集并转化为电能,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地面或其他需要供电的区域,供用户使用的空间电力系统。中国宇航学会空间太阳能电站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王立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到2040年左右,国际极有可能研制出GW级具有应用价值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
王立坦言,这样一项颠覆性的航天工程在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挑战,必须攻克远距离大功率高效无线传输技术、空间高压超大功率电力传输与管理技术以及空间超大结构构建与控制技术等难题。但我国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总体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王立透露,在更具工程可实现性的模块化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设计、远距离高效无线功率传输与波束方向控制、大尺度薄膜展开结构、高效柔性薄膜太阳电池等关键技术方面,中国大幅缩小了与国际的差距。
王立建议,中国应该研究和借鉴航天主要国家的做法,将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纳入国家能源和航天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并开展在轨技术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