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毕节一户人家办酒席,被戴着工牌的工作人员往食物中撒盐,有网友质疑,这是在浪费粮食。
2月1日,贵州毕节威宁县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关于我县小海镇工作人员劝阻村民办“剃头酒”工作方法不当的情况通报》。以下为通报全文:
1月30日,我县小海镇某饭店有村民为其孩子举办“剃头酒”。闻讯后,小海镇副镇长赵某带领镇村相关工作人员前往劝阻,过程中沟通不畅,发生往食物中撒盐等不当行为。小海镇党委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已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并要求作出深刻检讨。相关人员已于31日向村民致歉,并获得谅解。
下一步,我县将切实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同时,督促各级各部门严格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坚决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据了解,当地曾发布通知,要求坚决抵制巧立名目、借机敛财的酒席,如搬家、剃长毛、迁坟、垒坟、出院等。治理陈规陋习,岂能靠简单粗暴?
往做好的食物里撒盐,如此粗暴的“移风易俗”,自然在网上引起很大争议——这到底是要破除滥办酒席,还是制造新的浪费?就像有网友吐槽的,“饭菜到底惹了谁,既然做好了就留着让他们吃”。治理滥办酒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铺张浪费,往食物中撒盐,恰恰是在加剧浪费。对酒席操办者而言,也未必会起到警示效果,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制造冲突。这些乡村习俗,往往是多年演变的结果。想要一下子纠正当然不现实,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需要的是耐心引导。比如加强宣传教育,实行登记备案或者开展劝导等。即使要介入干预,也应该在酒席开摆之前,而不是在饭菜做好后往食物中撒盐,这是政策推进该有的人情味,更是社会治理应有的克制。事实上,往食物中撒盐,哪怕打着移风易俗的旗号,也难逃侵犯权利的质疑——那些食物毕竟是民众的私有财产。这正是此举引发争议的根本原因。说到底,需要纠正的不仅是陈规陋习,还有对陈规陋习简单粗暴治理的权力冲动。如果工作手段本身是不文明的,又该如何让民众去配合治理,打造文明新风尚呢?所以,接下来希望当地能积极反思整改。社会治理少一些出格手段,移风易俗少一些任性而为,用文明的手段来推动文明风气的养成,类似滥办酒席的陋习,才能尽快得到有效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