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后裔苏纳克当上了英国首相,最坐不住的就是印度人和中国人了。
印度人当然高兴,曾经被西方殖民统治,如今麾下尽是欧美白人,甚至还要代他们治国,怎能不扬眉吐气?
而不少中国人,则像挨了当头一棒,在各个社交媒体复读终极困惑:印度人都可以,why not Chinese?
“印度CEO席卷硅谷,甚至英国印度裔都当上首相了,华裔在哪里?”
“人家印度人已经占领欧美核心圈了,中国人还处于歧视链最底端。”
“中国人需要反思一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甚至连中式英语都要拿来和印度裔首相比一比:
“我们需要反思,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说,还是那么困难。”
我还真看到很多媒体、自媒体们开始长篇反思,到底比印度人差在哪的深层原因123。
这些点评国际政治的话术,如果换一换词,像不像我们从小被家长日夜念叨的翻版:
“隔壁邻居家的小明一直是全年级前三,你看看你?”
“小红的成绩以前还不如你,现在人家考进了重点班,你呢?”
“你们班上同学考100分的有多少?有这么多啊,那你要加油了。”
“丢分丢在哪知道了吗,反省下学习态度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从国际风云变幻到小学期中考试,都是如出一辙地窒息。
有一部分人的心态,总是容易陷入“零和模式”,心理舒适度是建立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较中的。
人人都有的不算有,得别人没有,才显示出尊贵和特别;而自己的境遇不变,一旦周围人多了些机遇和成绩,则像立刻从身上割下一块肉般垂头丧气。
是的,那些文章中说印度人善于抱团,懂得逢迎,天生社牛,英语流利,文化趋同的优势都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印度裔席卷了各个公司的CEO、管理层,甚至爬上副总统、首相等金字塔尖,以后势力会越来越壮大,也都是事实。
但我也不开玩笑地说,这其实叫人各有命,是大家各自选择了自己的生活。
第一,我们的文化从来不鼓励每个人都拥有“领导力”。
从家长到学校到公司,始终都在教我们如何顺从听话,如何在集体中生存,木秀于林的后果是什么。大部分考公入仕的孩子,其实都没怎么幻想着自己有啥雄才大略能治国安邦,他们的内心诉求还是安稳一生,无风无雨。
我认识一个爸爸,从小就希望孩子不要安于平庸,给他读各国领袖传记,给他讲历史兴亡,又给他报少儿领导力培训班,在班干部竞选中不断传授成年人的斗争经验。但同时,在家里,对孩子又诸多言语打压,孩子稍一叛逆,就是高压式的惩罚,导致孩子说话做事,都习惯看父亲的眼色,有点畏畏缩缩的不自信。
你亲手养出了一只羊,又怎能忍心责怪它,没有当百兽之王的野心?
印度本来就分种姓制度,即便到了国外的大公司里,他们依然暗暗奉行着这一套传统。婆罗门生来就是教化指引下面人的角色,最精通的就是管理其他种姓,他们到处能当CEO也不算跨界吧。
第二,出国的人,本来就是最不愿处理复杂关系的那一波。
我就是内向型社交。场面话我也会说,汇报邮件我也会写,主导项目的时候也不会掉链子,但是我会非常地累,内耗严重,因为那是我装的。我都装得这么努力了,领导给我的考核里还是写着:“太独”。
其实办公室的气氛已经非常扁平友好了,但是我依然社恐。组里和我一样社恐的还有另一个女孩,我们两个“孤狼”倒是成了好朋友。
在我走了不久,她就落了单,于是也干脆申请了海外硕士,和我来了一个城市。后来她留下来工作买房生娃,生活简单,但如鱼得水。
八面玲珑的人,在哪个国家都能过得很好超级好,我也很佩服他们。但是多元的文化也有弹性能容下那些不太合群的人。
以前爱说美国是熔炉文化,中国人融不进主流,但是这个说法已经过时了。这二十年来,更提倡的是沙拉碗文化,大家拌一起各自精彩爱谁谁吧,没人管别人融不融入。
海外的程序员们,各个都是名校学霸,甚至是一些县市的状元探花们,也算曾经的人中龙凤,食物链的顶端。他们为什么出了国,就都变成了陶渊明,爱上了种菜和旅游。周末在湖里划划独木舟,海边烤烤生蚝,公司里职级顺其自然,也不去社区竞选拉票,就拿着几十万刀的package过躺平日子——因为这是他们亲自选择的生活方式。
李彦宏当初如果不是太太一怒之下把他种的菜全都给拔了,他现在可能已经成为优秀农场主了。
那些不甘于做陶渊明的,回国去卷了,成功了,上市了。留下来的人,本来就存在样本偏差,他们在国内就不想搞管理,不想维护人际关系,在这里更不用搞了,反正靠专业性足可以让全家衣食无忧,还要啥自行车啊?
第三,已经有人在试图打破刻板印象
听到印度人当了英国首相,很多人受了刺激,但从前白人当首相的时候,好像大家反应都没这么大。还是因为大家能接受世袭,却接受不了“逆袭”——印度一直不如中国,但为什么他们混得比咱们好?
一比较,不满足感立刻就出来了。
其实苏纳克根本算不上逆袭,他的简历足够顶尖了——出生富裕家庭,从小在英国最贵的温彻斯特公校就读,一路牛津本科、斯坦佛商学院全部拿下,毕业后就职高盛对冲基金,娶了印度富豪榜第六名的女儿,成为了全英国最富的议员和财政大臣,夫妻俩的净资产大约有63亿人民币。
仅仅是因为印度和中国曾经都是文明古国,又地缘相近,同样在大国复苏的路上,就拿他这种顶层精英和寒门出身的海外打工人比较,讥讽没当上首相的都是些废物小镇做题家,只知道自己兜里的三瓜俩枣,着实有失公平。王思聪还拿斐济水煮饭呢,有人农夫山泉剩半瓶都不舍得扔,能比吗?
我能看到的是,华裔已经当上了波士顿、温哥华等头部城市的市长,杨安泽还竞选了美国总统,已经有人在试图打破华人群体“安分守己,对政治冷漠,对社会不公隐忍,不愿惹是生非”的模范生形象,这样的领导者,在三代之后,还会更多,不要着急先灭了自己威风。
第四、人和人的价值观天生就不同
当上一国的首脑,这种成功,确实是人间巅峰。
但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也就那么一小撮,怎么把寻常日子过得自洽,好好怜取眼前人,才是普通人该“反思”的课题。
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通往巅峰的一条险路,其他的生活,也值得一过。
妮莫她们的学校,在一个模拟城市搞了次社会体验的活动,去之前,每个人都要选择自己的职业。
我作为一个俗人,第一反应就是谁能当市长。
我问,“市长是不是最多人竞选?”
“不啊,只有三个人想当市长。”
“那你怎么不去竞选一下?”
“因为我最想做的是社区的美术老师。”
“当市长不好吗?所有人都要听你的命令。”
“但是我觉得美术老师的工作更适合我,我想教小朋友都画出好看的画。”
我没有再劝说她,我倒是想了想,如果她以后真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美术老师,我会遗憾她没有见到更大的世界吗?
我的答案是:
只要她热爱她的工作,觉得她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这样的一生,虽然平凡,也并没什么遗憾啊,难道世界的运转,就只需要挥斥方遒的首相,不需要柔软细腻的美术老师吗?
听她说,最后由一个中国小女孩成功竞选上了那个城市的市长,而且干得不错。
人各有志,这不是挺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