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层层加码,是指一项政策在实行过程中,从上到下,每一级的标准越来越高,执行越来越严格,甚至于不顾现实情况地僵硬蛮干,结果是:一方面并没有真正完成上面部署的任务,同时下面还“叫苦连天”,浪费严重。
为什么会层层加码呢?看起来,无非是因为官僚主义。干部责任心不强,懒政怠政,做工作只为了应付上级领导,忘记了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这些解释永远不会错,但未免大而化之,泛泛而谈,没有揭示出深层的、具体的原因,当然也就不可能找到解决对策,只是空发一通牢骚而已。
官僚主义古已有之,层层加码却是近年来逐渐严重。显然是因为近年来行政体系的某些变化。那么,这些变化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导致层层加码现象?解释这些问题,需要去深入观察现实,而不能坐而论道、凭空想象。
02
《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就是一本深入观察现实的书。书中描述和分析了中国基层政治近年来的许多重要变化,其中就包括造成层层加码的原因。
有两个因素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干部、官员的选择和行为,一是包括财政资金在内的种种资源的多少,二是对官员的考核办法。近年来,我国行政系统里,因为一些改革和调整,这两个因素有了重大变化,干部、官员的行为方式也随之有了变化。层层加码现象的增加,就是变化之一。
这些改革和调整,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地方上权力集中程度提高了。
我国的行政体系,有“块块”和“条条”之分。“块块”是指某个地区的行政系统,比如某县的县委、县政府及其所属的财政人事办公室等等。“条条”则是指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
最典型的“条条”部门是四大银行。四大银行虽然在地方上有机构,但管理上独立于地方,人事任免、编制、工资、考核等等,由四大行从总行到分行到基层机构的“条条”管理。其他类似的“条条”部门还有国税、海关等等。
谁发工资奖金,谁有任免权,谁的话就好使。因此,“条条”和“块块”之间,就有一定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对“条条”部门来说,书记县长的话,人家不太在乎。
比如,县委书记想要开发一个工业园区,找银行要贷款。银行一看,县里没什么像样的抵押品,开发区的风险也不小,就不会配合提供贷款。对银行来说,不提供贷款,冒犯、得罪了书记,固然不好,但没啥大事。相反,如果随意发放贷款,形成坏账,上级银行却会来问责,扣工资奖金,影响考核和日后的升职。对银行来说,何去何从,当然不难选择。
但是,“条条”和“块块”之间的互相制约,有个例外,那就是“政治任务”一来,大家就要一切服从大局,不得推诿扯皮。“政治任务”相当于尚方宝剑,所有人都得让路和配合。也就是说,面对政治任务,“条条”也无力制衡“块块”。
过去,政治任务并不多,主要是计划生育等少数一两项。近些年基层政治的一大变化就是,政治任务的数量大大增加。精准扶贫、环境保护、党建、基层乡村建设、打黑除恶等等都被列为政治任务。
政治任务多了,“块块”也就是书记手里的尚方宝剑就多了。搞开发区找银行要贷款,银行可以不配合,但为了精准扶贫找银行要贷款,银行就必须合作了。
要知道,书记们都是很聪明的人。一见到这种情形,立刻顺风使舵,除了坚决完成政治任务以外,还把很多自己想做的项目,包装成政治任务。比如,原来想做某条街的改造拆迁,没有钱,银行也不给贷款。现在把项目改成“党建文化一条街”,钱就有了。
这样一来,原有的“条条”“块块”之间的制约、制衡,就大大减少了。地方上的权力,向“块块”集中了。
过去,在“条条”的制约之下,书记要想做个项目,往往很费劲,要辛辛苦苦说服、协调各相关部门,很多时候书记要亲自出面拜访、开会、商谈,包括吃饭喝酒。书记一天只有24小时,分身乏术,所以真正能做成的项目,也就那么几个。
现在有了尚方宝剑,书记能做的项目就多了。书记们都是想多做工作多出政绩的,于是,基层接受的任务就大大增加了。财政资金虽然也有增长,但跟不上项目的增加,客观上,就是包括财政资金在内的各种资源都紧张了。
03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考核干部从结果考核变为过程考核。
结果考核,是指任务完成了就可以,至于到底是怎么完成的,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上级不做过多干涉。
结果考核的好处是,基层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但也有坏处,那就是基层有些做法会不规范,打擦边球。并且,久而久之,基层会有“渐渐失控”的趋势。
为了纠正这方面的问题,前些年,政府把结果考核改为过程考核。基层不但要完成任务,还要严格按照规范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上级的考核,不但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为了便于考核,进而又提出“工作留痕迹”的要求,也就是要把各项工作落实在文字上,写成完整的文档,以供上级领导监督和考核。
在实践中,过程考核大大改变了基层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基层的工作确实规范了,上级对基层的控制力度也大大加强了,但另一方面,基层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撰写、制作各种工作文档。而且,因为是过程考核,上级的规定很详细,基层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空间,不大了。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势必在实事求是方面有所损失。各地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同一个任务,各地的具体完成过程,本应大不相同。可是,在过程管理之下,上级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各地具体情况,只能笼而统之。如果各地不能结合现实情况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执行中势必有很多偏差和不合理之处。
政治问题很多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结果考核,时间长了,基层有渐渐失控的趋势。改成过程考核,对基层的控制力大幅增加,但又有了执行偏差、不合理的问题。
比如,某省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中规定,各地都要有亭台楼阁、廊桥水榭。有的乡镇根本没有河流,甚至是缺水地区,怎能做到“廊桥水榭”?可是,验收时管不了那么多,就是按照标准清单一一核对,缺了一项,就不能通过,就算没完成,乡镇领导就要负责。
说到负责,这是近年来官员考核中的又一大变化。
以前,虽然也有追责、问责,但针对的是单位而不是个人。近年来的一大改变就是,追责、问责的对象指向了个人。这种改变,当然让追责、问责的力度更大,威慑性更强,但是,也有负面影响。
如果问责的对象是单位,是集体,那么,集体内部就会形成“共谋”,一起应付上级。这并不全是坏事。因为,虽然问责不针对个人,但单位被问责,也不是光彩事。大家还是想要尽量避免。因此,在工作中就会尽量合作、配合,互相弥补漏洞,尽量确保单位不出事情。
问责的对象改为个人,单位内部的“共谋”就被“卸责”取代了。单位是否出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落到个人头上。所以,即使是同一单位的同事之间,也互相防备,时刻准备“甩锅”。
“工作留痕迹”、事事写文档,让卸责更加流行和可操作。在这方面,很多跨国公司早有这种现象。电子邮件满天飞,事无巨细,都有存档。看上去仿佛工作很规范,其实主要是为了个人卸责。现在,基层政府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04
总结一下,近年来,基层行政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重要的三项是:工作内容大幅增加,财政资金等资源相对紧张;对干部官员的考核,从结果考核变为过程考核;追责问责从原来对单位,改为针对个人。
资源紧张的结果是,基层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各种任务,即使把这些任务列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但资源的硬约束在那里,依然不能真正完成。结果就是各种形式主义大量出现。不能真正完成任务,就只好表面上完成,凑齐各种指标。
政治任务很重要,必须完成。基层要向上级显示出自己的高度重视和圆满完成,以博得领导的好印象。而层层加码就是好办法。
因为是过程考核,所以,即使有些规定不符合本地具体情况,基层也必须遵守和落实,无法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机动灵活的调整。同时,为了确保完成,以及全过程合规,每一级向下布置任务时,会预先留出“冗余”“富余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百分百地完成任务。这就造成了层层加码。
因为问责的对象是个人,所以“卸责”成为干部、官员最关心、最重视的事情。而卸责的最好办法,就是一丝不苟地按照规定办事,为了保险,最好主动加码,这样,才能确保上级不会问责,才能确保个人不会承担责任。至于是否真正完成任务,达到目的,反而成为不重要的事情。
这就是层层加码现象越来越多的原因。而且,政治任务越重大,上级越重视,层层加码的现象就会越严重。即使上级三令五申,反对层层加码,但只要上述三个基本条件不变,层层加码就不会改变。
05
分析了原因,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看待层层加码这种现象。
看了上面的分析,很多人可能会有“改革”“纠偏”的冲动。但且慢,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近几年之所以在行政系统推行上述改革,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为了纠正此前的偏差。此前,由于相关的管理不严格,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有涣散之势。地方上的黑恶势力、掠夺性资本集团、官商勾结等黑暗面,有抬头之势。
纠正这种不良倾向的办法,当然是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管理。强化政治任务、全过程管理、问责到个人等等改革,就是为了强化对基层的管理。强化对基层的管理,有正面效果,也难免有负面效果。
正面效果是,近几年来腐败、黑恶势力等等受到很大打击。社会风气和党风政风都有很大改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符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大形势,也就是经济长足发展以后的利益多元化、复杂化格局。但另一方面,严格管理,也难免会造成活力减少、管制过多等负面影响。层层加码,正是这种负面影响之一。
那么,有没有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既能有效管理,又能避免管制过严的办法呢?理论上可以说有,将在现实中恐怕很难做到。现实中可行的,就是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过左了,就往右调整;过右,就往左调整,整个过程中,尽量不出现大的、不可逆的偏差。能做到这些,就很不容易了。
给人挑毛病,容易,但提出整体上更好的解决方案,那可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