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穿白不穿红,古人居然有这个习俗?
来源:奇遇博物馆 供稿 更新时间:2023-01-16 23:05:02 点击数:
文/小印
很快就要过年啦!大家是不是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啊?
不知道大家在准备年货的时候,有没有好奇过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年末了,想要休假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了。说起休假,最让人羡慕的当属唐朝。
官方假期不上朝,天气不好不上朝,皇帝有事情不上朝,皇亲国戚或重要大臣死了等不上朝,简直是打工人的天堂! 除了传统假日外,官吏们五月还有15天的田假,可以抽身照顾家中农活,九月有15天的授衣假,以便秋收和准备冬衣。
对官员而言,如果皇帝临时有事不能上朝,那么这一天也会变相地成为假期,即所谓“辍朝假”。 造成辍朝的原因一般有二。一是天气恶劣,风雨交加的日子官员没法上朝,朝廷便会放出歇假通知。此外,一些皇亲国戚或重要的大臣去世,朝廷为了表示哀悼,也会辍朝放假,政府停摆,短的停一天,长的能停13天。 所以白居易老师写诗道,“共知欲老流年急,且喜新正假日频。”意思是说,我年纪大了,爱休息不爱干活,春节这段时间放假很勤,正合我的心意。 众所周知,红色是春节的吉利色。而与红色相反的白色则是老一辈心中的“晦气色”。 但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是以白色为吉利色的,那就是——元朝忽必烈时期。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人认为白色服装是吉祥的象征,他们在过春节时有穿白色衣服的习俗。”
我们的农历正月在蒙语中被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正月初一春节为“白节”。由此可见蒙族对白的推崇。 大部分地区在腊月二十三那天祭火,少数地方在腊月二十四祭火,人们会在房屋院子外正南方的台子上挂崭新的风马旗。 这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将会意气风发、万事如意。
在蒙族传统里,春节的前一天被称为“闭合之日”,也就是我们的除夕。 和汉族把贡品摆上供桌不同,蒙古人的祭品都是放在篝火中烧掉,以献祭给远古的祖先,现在的蒙古族依旧保持着这种传统。 蒙古族牧民称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在除夕夜往往要点清牲畜的头数,一头也不能缺,也不能让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 在电视普及以后,一家人一起看春晚成了固定的新年仪式,即便每年都会吐槽一番,但第二年还是会继续守在电视机前。
但你可知道,“春晚”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也有“春晚”哦! 古代的春晚可谓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它就是——明朝的鳌山灯会。 明初的春节假日其实非常抠门,只有五天。直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才大方起来,不仅增加了十天元宵节假期,还发明了另一个大福利——鳌山灯会。
在每年元宵佳节时,大明皇宫会在宫城里搭巨型的花灯烟火景观,因其形状似鳌,便名“鳌山灯会”。 一开始每年的花费是数万两,到隆庆万历年间,直接暴涨到了数十万两白银。 每一次的灯会都需要用一年的时间来准备,把各种设计独特的“奇花”“火炮”层层堆积起来,通常会堆积十三层左右。 待到元宵节这天,庞大的“鳌山”上各种形状的彩灯在闪烁,绚丽的焰火在不停燃放,钟鼓司的宫娥们在翩翩起舞。 如此盛大绚丽的场景,在明代文人的笔下,更有着生动记述。 唐伯虎就曾写道:“仙殿深岩号太霞,宝灯高下缀灵槎。沈香连理三珠树,彩结分行四照花。水激葛陂龙化杖,月明缑岭凤随车。” 史料记载道:“听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鳌山灯会是对君臣同乐的生动诠释,堪称明朝版的“春晚”。 看完春晚,第二天肯定是要去逛街的啦。而能和这明代春晚比热闹的,还要属明朝的“春节大卖场”。 据说正月初一的城隍庙会,从早晨开市起,各种货物摊点依次排开后,竟能把刑部衙门整条街都占满。 礼部尚书于慎行在《谷山笔尘》中的说道:“庙会上卖油盐酱醋的小贩,家资往往都有百万,比自己“正部级”的俸禄要多得多。” 北京东安门外北大街的“灯市”,年年都是全国奇珍货物荟萃,还有欧洲进口来的西洋物件。 杭州寿安坊的“灯市”,则是全国各地美食糕点荟萃,明末时张岱等风流才子们不惜舟车劳顿,也要来杭州逛灯市,吃一口寿安坊的糕点,可谓是古代版的美食打卡。 北京“灯市”上最常见的,还是结伴闲逛的京城妇女们,常常是只看不买,就沿着整个“灯市”来回看,看一夜都不累,美其名曰“走百病”,意思是在灯市上多逛几圈,再严重的疾病都能甩掉。 正如明代《元宵曲》中的“: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 “岁朝图”是中国宋代皇宫中兴起的一种绘画题材,用以表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古代职业画家们会专门绘此年节画用以出售,而文人画家们也会绘制此题材的作品。 但他们并不用以出售,而是相互馈赠,予知音,予好友,以表情意和年节时的气氛。 岁朝图在明清的宫廷中最为流行,很多时候皇帝本人甚至会亲手画上几笔。 仅是我们多才多艺的乾隆皇帝自己就创作过数十幅的《岁朝图》。 传说女娲初创世,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创造一种物种,在造出鸡狗猪羊牛马之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于是正月初七这天就被称为“人日节”。 在南方一些地区,民间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多人围满一桌,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 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地区,有着一项重要的习俗,要将“剪彩为人”“镂金薄为人”的“人胜”贴于屏风上。 这种用彩纸、金箔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的节俗,被人认为是中国剪纸、贴窗花的发端。 “人日节”一般要吃七种菜做成的羹,下午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思是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要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看完上面古人过年的习俗,我们会发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习俗,但不变的永远是对新年美好的期待。
【责任编辑:华人报编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