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原水网体系、有效治理淮河,大幅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效落实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 高级分析师 高级工程师
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 马文峰
前言:当前完善中原水网干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客观紧迫性性。其中,疏浚、拓展连接沙颍河与小洪河的项城长虹运河,并延伸到淮河干流是完善中原水网,有效治理淮河的关键性工程,是中华民族三千多年治理淮河的历史性继承和优化,更是完成时代伟人-伟大领袖毛泽东给我们水利人时代托付。这是一项千年大计,工程高质量的完成将会实现有效治理淮河,带动中部经济崛起,支持西部大开发落实,有力支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打造中原水网的现实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黄淮地区时常出现极端洪涝灾害、高温干旱交替出现,降水时空分布差距巨大。极端天气,尤其夏季极端高温干旱频发对整体经济社会及农业生产有着极大的影响。
2021年夏季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造成郑州7.20特大洪灾,带来极端严重的影响;2024年夏秋时节河南遭受极端高温干旱与强降雨带来的洪涝灾害交错发生,使得豫东地区秋粮大面积减产,幅度在10%-60%,甚至出现绝收,总体秋粮减产幅度在20%左右。
这些极端情况的持续发生,一方面要加大各地生态湿地建设,实现对各地降水与水分需求的时间差距人为调节,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调节;另一方面,构建跨流域纵向沟通系列水系的调水网络工程体系,有效解决传统的降水直接由西向东直接进入大海带来的巨大水资源浪费,构建网状结构、立体交织的水资源时空新布局,打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对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巨大限制,不仅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对农业发展的限制,更是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对民生、工业、内河航运业发展产生的巨大限制。在当前经济态势下,加速构建中原地区纵向南水北调工程网络体系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尽早规划与完善中线南水北调工程网络化发展水平的再提升,确保豫东地区国家粮食主产区骨干水网建设和基本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与升级改造,对经济社会稳定、国防安全,民族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打造着中原水网行动方案的建议及经济与社会价值分析
具体行动方案建议:第一,加大中线南水北调工程体系调水能力建设,便于旱季补充淮河上游支流沙河、颍河、汾泉河、黑河(泥河)、洪河、汝河水量,确保豫东皖西航运、工业、农业、民生与生态用水,确保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及民生保障水平的大幅提升。
第二,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疏通与完善淮河流域水网骨干工程,推动纵向连接沙颍河与淮河支流洪河的长虹运河的疏浚、拓宽,延伸、打造中国东部地区第四条纵向大运河、打通豫东地区沙颍河与淮河干流的直接连接,实现淮河水系的内部南水北调和分洪,形成淮河水系内部“现代都江堰”工程,从而提升整体淮河水系的输水、航运、防洪、排涝、抗旱、灌溉、生态调节能力,并形成贯通南北的纵向水网,同中线南水北调及引江济淮工程北段形成有效的协同。
第三,加速推动贾鲁河在建工程中牟到周口沙颍河口的全线通水复航工程,尽快形成由沙颍河左岸贾鲁河及右岸北起沙颍河项城港区,南抵淮河干流罗山港区的长虹运河所形成豫东平原上南接淮河干流、中部贯穿沙颍河、北抵黄河之滨,中原地区一纵三横的“王”字形水网骨架,实现黄河与淮河干流的真正的直接连接;通过豫东“王”字形西接南水北调中线主干线、东连引江济淮工程的北段,为豫东皖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分有效的水资源保障,为国家当前中部崛战略起提供重要支撑。
第四,通过水网建设打造豫东地区全国农业高产区,推动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通过豫东平原一纵三横“王”字形水网体系实现南水北调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的布局我国水资源,实现水资源更加充分有效利用,从而充分有效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推动地区农业产生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利用5-10年时间将该地区粮食与油料作物单产普遍提升50%-80%,部分产品实现单产倍增,从而大幅提升地区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同时通过配套的地区经济制度调整,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再度出现新的高速发展期,实现更大范围国家经济均衡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三、长虹运河疏浚、拓展和延伸是中华民族三千多年治理淮历史的延续和优化,更是完成时代伟人-伟大领袖毛泽东给我们当代水利人的重托。
中国古代历史文明起始于大禹治水,淮河水系治理与水运历来重视。约公元前十世纪之初,西周周穆王时期,徐偃王开挖陈蔡运河,古称鸿沟,为中国历史第一条人工运河;春秋晚期,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66年组织开挖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又于公元前463年开挖菏水(山东鱼台—定陶),沟通泗水与济水。战国末期,魏惠王于公元前361年组织开挖鸿沟,沟通了黄河与淮河,带动地区古代中原文明发展。公元前256-251年秦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成为千年工程,打造了两千多年的天府之国。隋唐大运河、宋代运河新体系进一步带来地区经济的繁荣;尽管元代以后京杭大运河东移,使得我国经济政治中心的东移,但是唐宋运河体系依然是保持该地区的经济繁荣重要基础。
解放后这些地区水运体系对地区经济发达起到重要决定性作用;国家开挖江苏沿海通榆运河、皖北地区茨淮运河、豫东地区长虹运河。通榆河成为江苏沿海地区南北运输的“黄金水道”,已成为继京杭运河之后贯穿江苏省的第二条南北走向的千吨级水运大通道,让江苏成为经济全国最强的地区,并对江苏的农业灌溉起到重要支撑,使得江苏成为农业生产力水平全国最高的地区。
改革以来,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12月成立南水南水北调办公室,经过长期调研,到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到2013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正式通水运行;2014年12月中线一期正式通水运行。
水利部发布,截止202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周年,受水区直接受益人口超6800万;2023年12月1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605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人。
伴随东线工程完工后,引江济淮工程,一项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启动。工程于2014年2月19日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通过。2016年12月29日开工建设。2022年12月30日,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实现试通水试通航。伴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及引江济淮工程的项目公司顺利推进,淮河水系内部的豫东水网工程建设,长虹运河拓展延伸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长虹运河是历史上徐偃王开挖陈蔡运河的复盘和优化,古代陈蔡运河连接沙颍河和汝河,沟通陈国和蔡国,推动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形成中原文明的核心区。今天拓展延伸长虹运河实现沙颍河与淮河干流的连通,不仅构建豫东水网主干线,完善南水北调工程网络体系;更是完善构建“淮河水系内现代都江堰”工程:在淮河上游水量较大时,可以将淮右岸浉河(南湾水库)及上游的部分水量北引到淮河左岸,分流北上泥河至沙颍河水系,通过茨淮运河下行,从而有效减弱干流下游的防洪压力;沙颍河水量过大时也可以将沙颍河水量分流南下洪河至淮河干流水系,减轻沙颍河下游的防洪压力,通过长虹运河实现淮河两大水系防洪、抗旱、航运的协同运作,真正驯服淮河水系,完成时代伟人--伟大领袖毛泽东托付给我们新时代水利人的历史重托,完成治理淮河的千年大计。
四、长虹运河全线建成现实的经济与社会意义
第一、通过长虹运河形成豫东地区调水、生态、灌溉、蓄洪、滞水,实现淮河水系内部南水北调、水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大幅提升其所贯穿航道的航运通航能力,从而大幅提升整个淮河水系的航运能力,有效推动淮河流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更重要的通过运河体系打造淮河流域的新生态湿地区,大幅度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增加豫东、皖西地区的地表水的积蓄和提升地下水位,利于农业灌溉用水及时调配,改善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条件,减弱地区的春旱和暑期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长虹运河连接沟通主要水系流域面积范围的周口、驻马店、信阳、阜阳四个地区级城市人口总数39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0%;耕地总面积为3164千公顷(4746万亩),占到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47%,粮食产量为全国产量3.99%;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5%。其中,周口市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及粮食产量最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仅为全国水平58.9%,构建长虹运河豫东纵向水网干线社会意义显著。
从粮食生产来看,该地区粮食作物为一年两熟,相应种植季节单产明显偏低,通过完备干线水网及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实现地区农作物单产水平大幅提升,打造豫东皖西世界级农业生产高地,实现农作物产量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将该地区农作物单产提高50%-80%,甚至部分品种的单产可以实现倍增,实现该地区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贡献水平大幅提升,从而大幅提升该地区及全国经济总体发展潜力。
第二、长虹运河全线建成后,可以将河南计划投资1400多亿当前各市纵向分割,无法互通,不能连通省城“一纵三横九支流”内河航运规划格局升级为“两纵三横九支流”内河航运网络化格局,实现豫东地区各市水路互通,直连省城郑州,实现全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效协同;实现河南全境及中原经济区更好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为推动河南经济腾飞打造强有力翅膀,带动河南及中原经济大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发展和增长极,实现国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更重要的,形成全国最大农业核心区水网干线的完善,是大幅提升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最关键和有效的措施。
第三、通过豫东水网干线恢复、拓展、构建淮河流域农业主产区内河航运设施,大幅降低农业主产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物流成本,对于大幅提升国家粮食和食物的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通过内河航运设施建设,带动内河港口辐射产业园区发展,推动淮河流域经济和长三角经济融合发展,通过运河体物流航运体系辐射带动沿海及全球产业沿海更多向中国沿海和内陆转移,实现中国经济再次的高速发展,实现全球经济的复苏。
第四、通过豫东水网干线形成内河航道延伸辐射区打造现代食品与轻工产业园可以大幅提升国家粮食食品及轻工产品的安全保障能力,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具有极端重要意义。在国家配套产业政策方面,因地制宜将国家沿海自贸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内河口岸辐射区,支持充分有效利用淮河流域农业主产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优势、轻工纺织产业的优势、现代制造业优势,充分地区人力资源及非农建设耕地资源优势,在该地区内河口岸辐射区的农业主产区,农产品加工区、各类自贸区内开展进口原料的精深加工,借助中国全球的航运优势,将主产品出口大世界各地,特别是返销欧美,从而实现中国在全球农业食品产业内分工体系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大幅提升,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农产品、食品、轻纺产品的安全供应保障控制力。
第五、在淮河流域纵横交错的内河口岸非农用地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全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减少职能部门对市场经济主体过度干预和影响,从而降低经济社会的运营成本,便利地方主体因地制宜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从而推动运河产业辐射区的现代制造业、现代生产与生活服务业,现代航运与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带动地区淮河流域近3.5亿人口市场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实现长三角和淮河上中游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经济对内陆经济幅度带动能力大幅提升,通过产业集聚的学习效应推动地区产业创新、带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幅提升长三角经济及淮河经济地区的4.5亿人口市场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提升地区经济在全国及全球经济的竞争力。
第六、远期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淮河水运对整个中西部经济牵引力。当前淮河干流河南境内为三级航道,规划未来罗山港以下为二级航道,完成长虹运河水网干线打造内河三级航道连通周口港区三级航道和信阳港区二级航道连通将使得淮河水系内河航运运力大幅提升,有效增加淮河干流货源供应量及江淮运河、京杭大运河的货运来源。其中,周口港区下行运力可以实现倍增,连同其他支流运力提升,形成更大的航运能力提升,通过构建郑州铁路枢纽体系和未来建设的京九线二线与周口港集团之间的铁水联运的效率和运力,提升淮河水航运水域运体系、中原铁路体系、中欧班列体系、公路路网体系,航空网体系,形成水陆空立体交叉网路,对整个中部经济,特别是对河南、陕西、山西、安徽的辐射带动力,促进国家中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实现地区产业辐射区,国家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民族伟大复兴,将会更加有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作者及贡献人:马文峰、秦俊芳、盛军、于力强、程杰、赵风华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及长虹运河工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