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融合了自然节气与人文习俗,其历史可追溯至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
一、历史渊源
起源与演变
清明节最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反映农耕时令("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周代起,古人将春分后15天(约公历4月5日)定为清明节气。随着时间推移,其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
- 寒食节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禁火冷食,后与清明合并。介子推因拒绝封赏隐居绵山,晋文公误烧山林致其身亡,遂定寒食节纪念。 - 上巳节
古人在三月上旬祓除不祥、踏青郊游,唐代后与寒食、清明习俗融合。
晚唐至宋,三节习俗合流,形成以扫墓、踏青为核心的清明节。 官方确立
唐代首次将清明列为法定假日: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首次颁布政令,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放假4天("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一规定记载于《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
大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下诏延长假期至5天("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贞元六年(790年),唐德宗进一步将假期延长至7天,形成类似现代“黄金周”的长假("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这一调整使得清明节成为与元旦、冬至并列的重要节日假期。
宋代延续唐制,重视程度空前:
宋代延续唐代制度,将寒食与清明合并放假7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明确将寒食清明假期定为7天。
宋《梦粱录》描述了清明节期间“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的盛况,印证了假期期间全民扫墓的习俗。
2008年起,我国将清明定为法定节假日,强化其文化传承意义。

二、主要习俗
祭祖扫墓
核心习俗为扫墓,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人们清除杂草、供奉祭品、焚烧纸钱,或献鲜花。部分地区如四川还有城隍出巡、厉坛祭孤等特色仪式。马来西亚华人称其为“祖先节”。踏青郊游
清明正值春光明媚,唐代起便有踏青传统。杜甫诗句“江边踏青罢”即反映此俗,活动包括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等。古人认为放风筝可祛病消灾,放飞时剪断线绳象征带走秽气。体育活动
- 荡秋千
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唐代盛行,宫廷设秋千供嫔妃玩耍。 - 蹴鞠
唐代宫廷流行踢球,宋元后渐衰。 - 插柳/戴柳
纪念神农氏与介子推,民间认为柳枝可驱邪。 农事与植树
清明前后气温回升,是春耕关键期。农谚“植树造林,莫过清明”,1979年后中国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但清明植树传统仍延续。
三、饮食文化
- 寒食传统
冷食习俗保留于部分地区,如山西寒食节吃冷糕。 - 时令美食
江南流行青团(艾草糯米制),分甜咸馅;另有清明螺、乌稔饭、欢喜糰子等。
四、禁忌与礼仪
扫墓忌穿鲜艳衣物、拍照; 部分地区忌讳当日婚嫁、探访他人。
五、文化意义
清明节被喻为“中国感恩节”,承载慎终追远、敬祖孝亲的伦理观。其融合自然节气与人文仪式,既是家族凝聚纽带,也体现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竺可桢称其为“中国复活节”,强调其文化复兴与生态和谐内涵。
总结:清明节从农耕节气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