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广袤的历史版图中,闽越王城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厚重与沧桑。它是福建境内唯一一座有城墙环绕的上古时期大型城市遗址,作为西汉时期闽越国的都城遗址,代表着当时闽地独特的政治与文化风貌,历经岁月的冲刷,依然顽强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闽越王城的故事,始于公元前202年。彼时,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凭借着佐汉灭秦击楚的赫赫战功,受封闽越王,在闽中故地开启了建国大业。这座王城选址于武夷山南麓,崇阳溪水奔腾而过,在此处转出一个优美的“几”字形大弧,大弧西侧的山阜,成为了营筑王城的绝佳之地。依势布局的闽越王城,四周有天然屏障环绕,宛如铜墙铁壁,固若金汤。它遵循着战国以来流行的都城建造规制,内城外郭,井然有序,宫殿苑囿错落矗立,大小园林池沼有序相接,处处彰显着王城的威严与堂皇。在无诸执政的岁月里,他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与中央王朝保持着正常的朝贡关系。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闽越国逐渐走向强大,成为了南方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诸王割据与集权统治的纷争,最终让闽越王城在公元前110年遭遇了灭顶之灾,被汉武帝的“一把大火”燃烧殆尽,92年的建都史,就此画上了悲壮的句号,只留下一片废墟,成为了“中国的庞贝城”。
时光荏苒,两千多年过去了,闽越王城遗址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它不仅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古文物,其中部分更是代表了中国汉代最高的文明和制作技艺,成为了研究闽越文化的珍贵宝藏。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时,闽越王城遗址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助力武夷山跻身“双世遗”行列,实现了福建省世界遗产零的突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现场考察评估专家在实地考察后,对闽越文明赞叹不已,称其为“环太平洋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王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在闽越王城遗址的北侧,有一座古朴幽静的村落——城村。这座建于宋代的古村,坐北朝南,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闽越王城的历史记忆。城村周围寨墙四合,居民们分别从4座大门出入,村内3条主街呈“工”字形,街道由卵石铺面,围墙及砖法、路面皆为明代风格,36条小巷纵横交错,迂回曲折,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古井在村内随处可见,井水清澈甘甜,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村内的古民居大多是一进式的三合院,砖雕门楼古朴典雅,稍有规模的,都高悬堂匾、楹联,厅堂立柱采用老油杉,屋内不施油漆,保持着原木本色,青石台阶,方砖铺地,天井里架着石制花坛,种满了各种花草,石水槽上装饰着木雕、砖雕和石雕,题材丰富多样,皆是民间喜闻乐见、流传广泛的内容,雕刻刀法流畅有力,深浅适度,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福建北部民间雕刻的独特魅力。
城村的居民以赵、李、林三姓为主。目前以赵姓居多,据《赵氏宗谱》记载,他们都是宋太宗赵匡胤长子赵元佐的后代,在元代时迁居于此。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城村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了闽北的通商大埠,一度呈现出“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的繁荣景象。然而,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昔日的古渡逐渐被冷落,无人问津,唯有溪水依旧潺潺流淌。王城傍城村而存,城村因王城而名,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汉武帝平定闽越时,古村的原居民越族人后裔被迫迁徙到江淮一带,城村因此荒废了数百年。后来,迁移民在古越人的城邑之上重建村庄,所以城村又称“古粤城村”,它见证了闽北乃至福建的历史文明进程,曾经的繁华虽已远去,但遗风犹存,如今的古村落多了几分宁静、闲适、古朴和凝重,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
在城村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有一座关帝庙格外引人注目。它坐落于崇阳溪畔,与闽越王城遗址、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相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全球唯一一座坐落在双世遗核心区的关帝庙,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文脉优势。庙内,关羽的塑像威严庄重,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美髯飘飘,身披绿袍,手持青龙偃月刀,仿佛随时准备出征,守护一方安宁。左右两侧,关平、周仓的塑像亦栩栩如生,关平英姿飒爽,周仓威武雄壮,他们忠心耿耿地守护在关羽身旁,共同构成了一幅神圣的画面。除了主殿的塑像外,关帝庙内还有其他配殿,供奉着各路神明,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地前来祈福,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
关公生活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从时间线看,与西汉时期的闽越王城虽相隔近两百年,但存在着隐性的文化脉络关联。闽越王城所体现的西汉时期南方地域文化,为后来包括关公文化在内的中原与南方文化交融奠定了基础。西汉时期中央政权对闽越地区的治理与文化影响,促进了南北文化的早期互动。到了东汉末年,关公所代表的忠义精神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一,这种精神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于此前南北文化交流积累的基础,更容易被不同地域文化所接纳。闽越王城作为南方重要的早期文化地标,其所在的武夷山地区,也成为后来关公文化向南传播过程中,连接中原与南方的潜在文化节点。
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荟萃之地,三教文化在这里长期共存、相互影响。关公文化与武夷山三教文化的渊源深厚,主要体现在关公形象被三教共同接纳与推崇。
——从道教角度看,关公被尊为“关圣帝君”,成为道教中的重要神祇,与武夷山的道教文化相融合。武夷山作为道教名山,有着悠久的道教历史和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关公的“忠勇仁信”精神与道教所倡导的某些理念相契合,逐渐融入当地道教信仰体系。
——从佛教角度看,关公曾被封为“伽蓝菩萨”,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神之一。武夷山的佛教文化同样历史悠久,众多古刹中也融入了对关公的信仰,形成了佛道共尊关公的局面。
——从儒家角度,关公的忠义精神与儒家所倡导的“忠、孝、仁、义”高度一致,受到儒家学者的推崇。武夷山作为儒家文化在南方的重要传承地,关公精神与儒家思想相互呼应,共同影响着当地的社会伦理和文化观念。
三教文化在武夷山的交融,为关公文化在这里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关公的形象深入当地民众心中。
朱熹(朱子)是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长期在武夷山著书讲学,对武夷山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朱子与关公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他曾向朝廷上书,请求敕封关羽为关帝。朱子推崇关公的忠义精神,认为这种精神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有利于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他向朝廷上书敕封关羽,不仅是对关公个人品德的肯定,更是希望通过官方的认可和推崇,让关公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成为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这一举措使得关公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也让武夷山地区的关公文化与儒家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朱子的推动,为关公文化在武夷山乃至全国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重要动力,让关公的影响更具文化深度和社会亲和力。
综上所述,从闽越王城奠定的文化交流基础,到三教文化与关公的相互融合,再到朱子对关公地位的推动,武夷山与关公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缘分和文化脉络,关公的忠义精神也因此在武夷山地区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
如今,武夷山城村关帝庙周边的环境更是如诗如画,崇阳溪漫步道沿着溪水蜿蜒伸展,仿佛一条绿色的丝带,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漫步在这条道上,微风拂面,带来阵阵清新的气息,溪边的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如梦如幻,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旖旎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就坐落在附近,它用图表、文字、实物、复制品等形式,集中展示了闽越国从汉封立国直到叛汉终被剿灭的百余年历史,让人们可以穿越时空,领略闽越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福建博物院闽北考古工作站、厦门大学考古实习基地、武夷学院专业实习基地等机构也汇聚于此,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郁的学术气息,吸引着众多学者和学生前来探索历史的奥秘。
为了进一步挖掘城村的文旅资源,带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未来还计划在关帝庙周边打造一系列特色文旅配套设施。其中,别具一格的房车民宿将成为一大亮点,这些可移动的房车,不仅能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住宿体验,还能让他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城村的独特魅力。想象一下,在宁静的夜晚,躺在房车里,透过车窗,仰望星空,耳边传来崇阳溪潺潺的流水声,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特色文旅设施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城村参观游玩,打卡武夷山,让这座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
附上武夷山闽越王城旅游景点交通简介:
公共交通便捷,可通过高铁至南平市站,换乘K1专线、有轨电车(1号线)到马埠头站,再转旅游专线公交5分钟可达;武夷山景区南入口有城村汉城遗址公交专线直达,途经多个节点。
自驾出行方便,国道、省道均有往兴田方向路线,道路状况好,导航精准,且景区停车设施完善。
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紧密,距武夷山机场约30公里,乘城际客车至马埠头后转公交5分钟即达;大武夷崇阳溪漫游道设闽越王城驿站,可骑行或漫步前往,交通方式多样。
作者:王长青 于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