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含铜钱,陕西发现唐朝宰相张九龄夫人墓
来源:新京报 供稿 更新时间:2025-10-11 20:26:44 点击数:
10月1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系列考古成果,其中该院于2022年发掘的董氏家族墓地中发现一座特殊墓葬。墓葬中出土一合墓志,专家根据出土墓志推断,墓主为张府君夫人董韶容,张府君应为盛唐丞相张九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表示,该墓的墓葬形制虽较简单,出土器物也较少,但出土的金银平脱镜及胭脂盒等级较高,表明了该墓的特殊性。对该墓出土器物、墓志及墓地墓位形态的研究,为探讨唐代开元年间的墓葬制度及女性社会生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意义。2022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配合西安市长安区贾里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地处长安区神禾原北部,专家在发掘区内发现一处董氏家族墓地,墓地有一墓葬,其为斜坡墓道单天井土洞墓。从墓葬形制来看,该墓平面呈南北向直背“刀”形,坐北向南,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及墓室五部分组成。墓葬水平全长9.3米,原始地层不存,开口被破坏。墓室位于墓葬最北端,为土洞式结构。 整个墓室平面近长方形,直壁,壁面较粗糙,墓室内堆积有褐色花土及淤土,部分器物被扰动。专家发现,墓室西侧有一腐朽木棺,仅存少量残渣与铁棺钉。根据棺痕推测,棺长2米,宽0.6至0.7米,北部略宽。此外,棺内人骨保存较差,仅残存少量头骨及下肢骨,头骨变形,呈扁平状,头向北,葬式不明,口含铜钱。经鉴定,墓主为女性。该墓出土有共23件(组)随葬器物,包括陶俑、陶器、铜器、铁器和其他质地器物,另有1合墓志。主要出土于墓室北部、棺痕内及甬道口。其中,陶俑有5件,包括3件女立俑、1件男立俑、1件动物俑。此外,还有2件陶器,7件(组)铜器,4件铁器(器类有镰、刀、盏),4件(组)其他器物(铅饰、玉握、胭脂盒、捻金线)。值得注意的是,在铜器中出土了一件金银平脱镜。该镜出土时从中部断裂, 镜子呈圆形,有半球形钮,镜背贴布髹(xiū)漆。围绕镜钮最内层为八瓣心形金片宝相花纹,每瓣为三重,最内重中心处为绿色玻璃珠;宝相花纹外为一周镂空曲栉齿环带;最外层为一周银片圆形方孔钱纹和一周金片联珠纹。专家指出,金银平脱镜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较为少见,表明了该墓的特殊性。墓葬所葬时代为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出土的墓志为青石质,由志盖、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盝(lù)顶方形,四刹阴刻缠枝花卉蔓草纹,顶面阴刻篆书“大唐故董夫人墓志铭”。据墓志所载其丈夫官职、姓氏,专家检索史料认为,符合开元二十五年、金紫光禄大夫、荆州长史、张姓等条件的只有张九龄,因此推断董韶容应为张九龄之妻。 “夫人积柔成行,禀自生知,多能轨时,闻乎天纵。清词美态,传身而多惭;聪辨仙姿,侍中闻而深愧……”志文中对董韶容的描述用了许多赞美之词,呈现出的是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模样。据墓志所记,董韶容出自陇西董氏。而根据志文记载的“开元廿五年四月廿六日,亡宣阳里,春秋廿八”等内容,专家推断董氏生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宣阳里位于唐长安城皇城东南部、平康坊以南,东部紧邻东市,万年县署设于此处,这里也应是张九龄在长安最后几年的居所。此外,据志文记载,同年五月十一日,董韶容葬于长安县潏水南原,根据周边所出唐代墓志,潏水南原即为神禾原,此次考古发掘发现多座董氏家族成员墓葬,该区域应是唐代董氏家族祖茔所在。
【责任编辑:华人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