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为文史道,作者为冰伊
在我国珍贵的照片库中,有这么一张照片,镌刻着我国最伟大的几位科学家。
在以下的照片中,从左到右依次是,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和张文裕。
王承书的左边邓稼先,面目清秀;右边杨振宁,面庞青涩;张文裕是王承书的丈夫,英俊潇洒。
说起王承书,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主要是因为当时她在进行秘密科学研究,国家为了安全起见,对其信息进行了严格保密。
但要说起她的贡献,不能说能够达到杨振宁的高度,但与邓稼先相比,也不为过。
今天文史君就与大家聊聊伟大人物“王承书”背后的故事。

01 从书香门第到科学巅峰
王承书,1912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诗书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父亲以《尚书》“王道承书”为她取名,承载着家族的无限期许,后来王承书也以辉煌的成就回报了父亲的期许。
王承书自幼体弱,但却有着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每次考试都能拔得头筹。
1930年,18岁的王承书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当时物理系13名学生中,王承书是唯一的女性。
四年后,她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斐托斐”金钥匙奖,那在学术界有着无上的光环和荣耀。
1941年,她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又以所向披靡的“强势”,开始碾压来自全世界的精英了。

她先是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那个奖学金的含量之高,可以说在她之前,没中国人能拿到过。
接着她和导师乌伦贝克共同推导出了震惊世界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这个公式主要是为了解决稀薄气体动力学的难题,至今仍是流体力学领域的基石。
在卫星轨道修正、可控核聚变等高端科技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
乌伦贝克曾断言:“如果王承书留在美国,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当时被誉为“科学新星”的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就坚持着一心想回到祖国,报效国家。
对于这样的人物,美国肯定不会放手,就和当年卡着钱学森一样,牢牢控制着王承书。
1950年,朝鲜战场爆发,中美成为敌对国,美国对我国的高端留学生卡的更严。

02 三次“我愿意”,报效祖国
在那样的背景下,有一次,王承书在实验室门口被联邦特工拦下:“请交出护照,您的工作涉及国防。”
此后,王承书被监控了起来。
当晚,她在日记里写下:“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从此,她一边继续发表公开论文迷惑美方,一边把7年心血拆成300多包文献、笔记,化名“Wang C.S.”分批寄往香港再转运北京。
1956年,美国认为,经过几年的消磨,王承书已经屈服了,于是放松了对王承书的监控。
1956年10月6日,王承书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罗湖桥头,她弯腰捧起一把泥土,对着广阔的天地慨叹道:“15 年了,我终于可以为国家干活了。”
此后,她将满腔赤诚,化作精忠热血,开始默默为祖国做贡献,尤其是她的三个“我愿意”,更是将她的伟大映衬的更加辉煌。

03 建造“人造太阳”
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那个项目在当时被称为“人造太阳”,在国际上都属于最前沿的科技,国内一片空白。
当时的负责人是钱三强,思索了很久最后将目光锁定在王承书身上。
当他找到王承书时,王承书已年过半百,在听到钱三强的介绍后,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第一个“我愿意”。
3年里,她带着20 名平均年龄不到26 岁的毕业生,翻译了200万字俄文手稿,最后推导出我国第一代托卡马克装置的磁场位形方程。
让我国的“人造太阳”成为了现实。

04 “高浓铀”的造血者
1961年,我国的蘑菇蛋研究已经开始,没多久,我国科研人员就遇到了一个大问题。
高浓铀的研究遇到了阻力。
要知道,高浓铀对于蘑菇蛋来说十分重要,相当于人体的血液,根本无法缺失。
于是钱三强又找到了王承书,因为蘑菇蛋的研究属于我国高度机密事件,钱三强犹豫了好久终于试探性地问道:
“承书啊,有个秘密任务要交给你,不能对任何人说,家人也不行,不能参加国际会议,不能发表任何论文,你能接受吗?”
原本他没有想着王承书会答应,因为一旦选择了那一任务将会隐姓埋名很多年,损失极大。
尤其对有着很多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科学家来说,更是无异于毁灭性地打击。
然而王承书在听完钱三强的介绍后,依然目光清澈地回答道“我愿意”。
从此,王承书的名字,在世界物理学界“消失”了。
而在我国的504核工业研究厂,多了一个清瘦的身影,也是整个504厂唯一的女性,她就是王承书。
接到任务后,王承书第一时间就投入到研究之中,她夜以继日,不分昼夜地研究,短短2年时间,头发就全白了,可见其付出之多,难以想象。
最后,完成了我国第一座浓缩铀的建设和启动,比原计划早了113天。

05 “激光分离”拓荒者
1975年,已经年过花甲的王承书再次接到了钱三强的一次任务。
要是放在现在都是退休的年龄了,可王承书依然将全部的心血献给了国家的事业。
钱三强问:“你有什么困难吗?”王承书说道:“没有。”“有什么话要带给先生和孩子?”
当时王承书已经和丈夫孩子,分别了20多年,王承书依然回答道:“没有。”
“那你愿意继续在这工作吗?”63岁的王承书抬起头,目光坚毅且面带微笑地回答道:“我愿意。”
接下来的十年里,王承书带领团队攻破了10微米级喷嘴、高速转子动力学、激光同位素选择性激发等六大难关。
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之后第三个掌握激光分离铀全流程的国家。
为了拿到一次真实实验数据,她把防护眼镜让给年轻同志,自己因长期暴露于氟化铀挥发气,视网膜受损,80岁几近失明。

王承书的奉献,远不止于科研。
她长期居住在14平方米的宿舍,家具简陋到只有一张木桌和两把椅子。
国家为她配备进口药治疗眼疾,她却以“浪费资源”为由拒绝;学生交来的论文字迹模糊,她用铅笔描深后逐字修改。
晚年患上白内障,医生建议打十针600元的进口药,她得知后立刻拒绝:“我年纪大了,不要浪费。”
1994年,82岁的王承书在病榻上签下遗体捐赠书,并将毕生积蓄10万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她在遗嘱中写道:“我这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国家作贡献,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
而她的学生诸葛福回忆说:“老师批改论文时,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她是用生命在燃烧自己。”

王承书的贡献,在解密后逐渐被世人知晓。
她是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奠基人,主导设计了第一台大型浓缩铀扩散机,推动激光分离浓缩铀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当年美国曾因她的离去而庆幸,但历史证明,那是他们最严重的误判——王承书用瘦弱的身躯扛起了我国核工业的半壁江山,让中国在核威慑中挺直了脊梁。
如今,那台锈迹斑斑的手摇计算机、她笔记中发黄的字条“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何任务”,以及罗布泊上空永恒的蘑菇云,共同构成了那位“绝密女人”的精神图腾。
她的一生没有勋章与鲜花,却用行动诠释了何为“风华绝代,举世无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