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为何是中医大学科的最上等的医典?•八十
(八十)最近中医界的<岐黄>群友说,看了《内经》里五行相克关系与十二正经的流注顺序不大一致为什么?
现在国内有专门培养年青的<岐黄>学者,其中确实有钻研《黄帝内经》的群友,有一位不露姓名的岐黄博士生问我,
《内经》里五行学说指出:心(君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而在十二正经流注中,有肝(木)→肺(金),脾(土)→心(君火),肾(水)→心包(相火)的连接过程。
这位岐黄学者发问:“木能生金?土能生君火?水能生相火?或木能克金?土能克火?不过水还能克相火。”
所以这位博士生向其导师求问,如何理解?导师专门给他说了下列情况。
导师的教导:
在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中,气血在人体中的流动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的,这种顺序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关于<肝→肺>、<脾→心>、<肾→心包>的顺序,实际上并不直接表示“前者生后者”的关系,而是基于经络的流注顺序和人体的生理结构。
在这个顺序中,提到的<脾→心>等实际上是指前阴经和后阴经在经络流注中的连续顺序。至于更具体的机制目前尚无法解明。
以上是这位岐黄博士生导师的教意。
这位博士生说,导师只能说到这一步。
我说,看来这位导师讲的非常客观实在,我也很同意五行学说和流注顺序不能随便混通的说法。
我也很理解这位先生讲不出具体内在机制的内因。
那么在十二正经的流注过程由什么动力决定流注顺序呢?
当年通过钱老劝导下,北化大用963九宫分布来圆满地推得五脏的前阴阳后阴阳,从中很容易看到五行相克相生关系。
但是钱老、冯院长、王常委都说十二正经每天50度的流注顺序,无法用五行学说的相克相生关系来加以解读,怎么能有<肝/木→肺/金>,<脾/土→心/君火>,<肾/水→心包/相火>?木不能生金,土不能生火,水难生火。
这样叫北化大好好解读此事。
当年用K,r₁,r₂及穴位数Δ来说了流注动力问题,比如,通天气力来看
肝Δ=14→肺Δ=11
脾Δ=21→心Δ=9
肾Δ=27→心包Δ=9
但,大肠Δ=20←胃Δ=45?
小肠Δ=19←膀胱Δ=67?
三焦Δ=23←胆Δ=44?
可见流注方向不能由Δ单独来决定!
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因。
那么是什么因素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经络里阴阳精的流动次序有关,即与经络的穴位的电位mV及电流量mA有关。
一直到2003年李光毕教授发表十二正经流注的五腧穴电位之后有可能考虑上述问题。
当年钱老第一时间传给我们李教的论文。
从中看到非常有趣的二种现象。
一是,凡是脏→脏过渡时,足阴经的电位总是低于手阴经的电位(mV),如在六阴经流注过程中:
肝(8.8)→肺(10.3)
脾(10.1)→心(13.7)
肾(9.3)→心包(14.1)
说明经络里低电位阳离子堆积小的,先动动,向对方高电位经络方向移动,这个有点不太好理解,除非电导率先高!
二是,凡是腑→腑过渡时,即手阳经过渡到足阳经时,正好倒过来了:
大肠(10.9)→胃(9.8)
小肠(13.7)→膀胱(8.1)
三焦(9.6)→胆(8.3)
也就是手阳经里电位略高的阳离子群就受电位的指挥,向低电位方向转移,即电导率先低后变高。这个好像好理解的样子。这样出现了穴位电流量的问题了。
所以当年钱老又急于要了解穴位电流问题了。
但遗憾的是2009年钱老离世的那一年赵百孝教授才发表了有关十二正经的原穴电流量(mA)数据。
赵教授检测了左右两侧数据,可取平均值。
这按电导率D=mA/mV公式可得电导率。
由于李光华教授测流注时刻的电位和非流注时刻的电位,故可把两者合在一起计算D值,
六阴经电导率(相对值)
肝(8.9)→肺(7.2)
脾(8.7)→心(5.05)
肾(7.0)→心包(5.46)
注:肝以流注电位计算
可见足三阴穴位的导电率比手三阴高,而手三阴的电导率很差,故使人们得心脑血管病,死残的首位!
六阳经电导率(相对值)
大肠(6.1)→胃(7.0)
小肠(5.3)→膀胱(8.96)
三焦(4.6)→胆(8.3)
由上看出手阳经的电导率却是很低,故配合手阴经,让人们得心脑血管病死残最多!
由上可以看到在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中,的确是电导性阴阳精气血在流动,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的,这种顺序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可得下列看法
一
子午流注理论强调的是人体气血按照一定经络顺序,按时间流动的过程,这十二条经络的流动是循环往复的,每个经络的流注都与特定的时间段相关联。
在流注顺序中,肺经流注开始,接着是大肠经,然后是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再次回到肺经,完成一个循环。
这样的顺序,严格地说《易经》、《周易》、《河洛》是无法推论的。
二
钱老早久说过,在这个顺序中,肝→肺,脾→心,肾→心包,实际上是指十二正经在经络流注中的连续顺序,而不是指五行中的顺序。
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中,脾属于土,心属于火,五行中讲“土生火”,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滋生关系,而不是直接的流注顺序,而是子午流注顺序中的一个必须的环节。
三
这种顺序反映了人体内部阴阳精及精气的运行的规律,只有当代科学用定量数术的方式,可以能解读这一全过程,可以说出其中每个经络的流注都与身体的某些生命功能之间联系、特别是可以用类似方院长他们研发的生命动力液来<修修补补>器官。
或用来治疗某种病症,这是一个摸不着,看不见的、“形而上之”动态平衡系统。
常州《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
主持人:金日光
2024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