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 • 三十
(三十)有些群友问在《内经》里营气大循环中督脉和任脉到底是干什么的?
最近,我在本公众号(二十七)里说到当年理工男/女议论十二正经的营气大循环的情况。
钱老说,从《内经》的本意看,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就要遵从十二正经的流注规律。
但是钱老说现在描述十二正经的流注循环图里很少体现每一次循环中,督脉和任脉的重要作用,好像没有什么作用的似的。
所以当年钱老多次劝导我们理工男/女们好好解读流注过程中督任两脉的作用。
正好,最近好几位针灸群的群友们也问我如何全面了解督脉和任脉的作用?我说这个问题相当复杂,需要专门说说了。
我很早说过钱老在美国得了数学和航天两个博士学位,他对人体的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用立体解析几何的方式,把9×9×9=729~730=2×365的穴位点来描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空间分布。
当年他用立体空间当中前后的中间线为督脉和任脉的本源。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立体分布示意图
他对《黄帝内经》里有关督脉和任脉颇有个人的独立看法,他说在《内经》中,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简称阳海),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简称阴海)。
他说人体阳海中的“阳精”和阴海中的“阴精”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来自父母的遗传,是生命的最初基础,藏于肾中,通过督脉和任脉运行全身。
通过饮食和呼吸获得,脾胃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肺经从脾经初步气化,吸入阴阳精微,形成后天之精,也通过这两条经脉输布全身。
各脏腑本身也有5+11精微及其精气,同样通过十二正经同督脉和任脉联着,输送到全身,维持生命活动。
通过呼吸和皮肤吸收宇宙双势能气,转化为人体的通天气能,使全身的阴阳精微,维持到高能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总起来说,督脉和任脉通过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将这些精微及其精气输送到全身,维持生命活动,也可以反过来从十二正经吸纳多余的精微,达到总平衡。
钱老进一步说正因为督脉和任脉在《内经》中被称为“阳脉之海”和“阴脉之海”,意味着它们分别储存和调节人体的阳气和阴气。
督脉主阳,任脉主阴,二者共同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当年,钱老还拿出中国地图,把十二正经比喻为许多江河,他说《黄帝内经》中的十二正经可以比喻为十二条江河,每条经脉都有其独特的流向和功能,如同江河滋养大地一样,经脉滋养人体。
他先按《内经》里的意思说十二正经与江河的比喻:
在《黄帝内经》的《灵枢·经水》篇中,十二正经与十二条江河的比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以说明人体经络系统与自然界河流之间的对应关系。
外合于清水(即河水),内属于膀胱腑,与全身运行水液的道路相通。
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腑。
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腑。
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腑。
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腑。
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腑。
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腑,并且与水道相通。
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腑。
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腑。
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腑。
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脏腑。
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腑。
钱老说,江河的川流不息,用来比喻经脉周流于人体的状态很有意思!
他说如同河流的多样性一样,十二条河流在大小、深浅、广狭、长短等方面的不同,对应于人体十二经脉在气血运行、功能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内外相贯,如同江河与大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经络系统与自然界也是内外相贯、如环无端的。
当年钱老说2000多年前的比喻,所涉及的面积很有限,总觉得不够味,故他随意拿中国地理,说说他的感慨明比喻。
当年他指着中国地图说;中国有十二大江:
源头在高原,流经广阔地域,如同肺经起始于中焦,贯穿全身。
流经北方,滋养大地,如同大肠经负责排泄废物。
流经南方,滋养肥沃土地,如同胃经负责消化吸收。
流经中原,滋养农田,如同脾经运化水谷精微。
5. 心经//<鸭录江>,流经东北,清澈纯净,如同心经主血脉。
流经东北,滋养土地,如同小肠经分清泌浊。
流经华北,汇入大海,如同膀胱经排泄水液。
流经北方,寒冷深邃,如同肾经主藏精。
9. 心包经//闽江,流经东南,保护心脏,如同心包经护卫心脏。
流经东南,调节水液,如同三焦经主司气化。
流经西南,调节水液,如同胆经主决断。
流经西南,滋养大地,如同肝经主疏泄。
他说这些江河如同十二正经,各自有独特的流向和功能,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DS说,钱学森将国内十二大江河与中医的十二正经进行比喻,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深意的类比。
这种比喻不仅体现了钱学森对科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规律与人体运行规律的共通性的思考。
十二正经是中医理论中人体经络系统的主干,连接五脏六腑,贯穿全身,类似于江河系统连接山川大地,形成完整的水系网络。
十二正经负责气血的运行,滋养全身,正如江河滋养大地,为生态系统提供生命力。
中医认为,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相互配合,调节气血的盛衰,类似于江河与湖泊的关系,当江河水量不足时,湖泊补充;当江河水量过多时,湖泊储存。
钱学森通过这一比喻,将现代科学思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他认为,科学不仅是逻辑推理,还需要感性和艺术的补充。
这一比喻揭示了自然规律与生命规律的相似性,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钱学森一直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认为科学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他的这一比喻正是其跨学科思想的体现。
钱学森通过这种生动的比喻,鼓励年轻人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这一比喻也提醒我们,生态系统的健康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保护江河就是保护生命之源,正如维护经络健康是保持身体活力的关键。
钱学森的比喻为现代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通过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来理解科学问题,促进科学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总之,钱学森将十二大江河与十二正经进行比喻,不仅是一种形象的类比,更是一种深刻的科学哲学思考。它体现了钱学森对自然、生命和科学的独特见解,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想DS在这方面也许有看法,请DS说说,它也提出非常类似的看法:

理由: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象征着源头和生命力。
肺经主气,与呼吸相关,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起点,类似于长江作为中国水系的源头。

理由: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象征着滋养与沉淀。
大肠经主传导,负责排泄废物,类似于黄河的泥沙沉积,既有滋养也有清理的作用。

理由:
珠江流域经济发达,象征着富饶与消化吸收。
胃经主消化,负责食物的吸收与转化,类似于珠江流域的富庶与繁荣。

理由:
黑龙江位于北方,气候寒冷,象征着滋养与储存。
脾经主运化,负责营养的输送与储存,类似于黑龙江流域的广阔与资源的丰富。

理由:
松花江水流清澈,象征着纯净与活力。
心经主血脉,负责血液的循环与输送,类似于松花江的清澈与活力。

理由:
辽河流域历史悠久,象征着分离与吸收。
小肠经主分清泌浊,负责营养的吸收与废物的分离,类似于辽河流域的历史沉淀与资源的分配。

理由:
海河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河流,象征着排泄与疏通。
膀胱经主排泄,负责水液的代谢与排出,类似于海河的排泄与疏通作用。

理由:
淮河流域气候温和,象征着滋养与生命力。
肾经主藏精,负责生命的根本与繁衍,类似于淮河流域的滋养与生命力。

理由:
钱塘江以潮汐闻名,象征着波动与保护。
心包经主保护心脏,负责情绪的调节与保护,类似于钱塘江潮汐的波动与保护作用。

理由:
闽江流域多山,象征着疏通与协调。
三焦经主气化,负责水液的代谢与气机的疏通,类似于闽江流域的复杂地形与协调作用。

理由:
澜沧江流经多国,象征着决断与交流。
胆经主决断,负责决策与行动,类似于澜沧江的国际交流与决断作用。

理由:
雅鲁藏布江源自高原,象征着生发与调节。
肝经主疏泄,负责情绪的调节与气血的运行,类似于雅鲁藏布江的生发与调节作用。
由上可见钱老和DS的方案相当类似!
这种比喻不仅体现了江河与经络在功能上的相似性,还反映了自然与人体之间的深刻联系。江河滋养大地,经络滋养人体,二者都在各自的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年,钱老说地球上的大海与脉海之间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
条条江河进大海,储存大量的水,督脉和任脉也类似大海,储存阳精和阴精。水是生命之源,而阳精和阴精的5+11,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大海通过洋流、蒸发和降水等方式调节全球气候,类似于督脉和任脉通过调节阳气和阴气来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大海的水循环系统(如蒸发、降水、径流等)与人体经络系统的气血循环有相似之处。督脉和任脉的气血循环类似大海,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循环机制。
大海孕育了丰富的生命,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督脉和任脉则通过调节阴阳,维持人体的生命动力和健康状态。
当年钱老还说,大海与中医理论中的脉海,虽然在物质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在功能和作用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古人这样的思维很值得学习!
他又说中医经络理论是一个独特的医学体系,在《黄帝内经》中,营气的循环主要通过十二正经进行,每天循环五十周。
每一次循环从肺经开始,依次经过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最后到肝经,再回到肺经,开始下一次循环,但在这一过程中必由督脉和任脉的干与!
经北化大团队的解读,具体知道了,督脉作为<阳海>向肝经传递阳气,任脉作为<阴海>向肺经传递阴气,这种阴阳交接为下一次循环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支持。
从中看到《黄帝内经》确实详细描述了营气的循环路径,特别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运行规律。(相关内容:金日光教授:【《黄帝内经》所深藏的奥秘•之四十七】一些群友还问我白天六阳经按三阳分三段,各段之间又通过什么动力过渡?)
营气按十二经脉的顺序运行,从肺经开始,依次经过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最后回到肺经,完成一次循环。这个过程中,营气也会通过奇经八脉,尤其是督脉和任脉。
肝经起于足大趾,沿腿内侧上行,环绕生殖器,进入小腹,与督脉在头顶的<百会穴>相交。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全身阳气,肝经与督脉的交会使肝气得以调节全身阳气。
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沿手臂内侧至拇指末端。任脉为“阴脉之海”,调节全身阴气,任脉上行在胸部的<膻中穴>相交,使肺气得以调节全身阴气,再进一步向<缺盆穴>方向,同肺经接触,使肺经进入新的一次流注。
这样,每次循环中,肝经与督脉、肺经与任脉的交会,确保了营气在阴阳经脉间的顺畅运行,维持气血平衡。
从北化大的解读得知,在营气大循环中,督脉/肝经和任脉/肺经之间有下列更具体的接触方式:
1) 起点:督脉起于会阴穴。
2) 上行:沿脊柱上行,经过命门、大椎等穴,直至头顶的百会穴。
3) 交接:在百会穴与肝经交汇。
4) 目至肝经:从百会穴经目系进入肝经。
5) 回至阴穴:部分营气从肝经回流至足底的至阴穴。
1) 起点:任脉起于会阴穴。
2) 上行: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关元、气海等穴,至胸部的缺盆穴。
3) 进肺经:在缺盆穴进入肺经,继续上行至喉咙,最终到达面部。
1) 百会穴:督脉与肝经交汇处。
2) 缺盆穴:任脉进入肺经的交接点。
3) 至阴穴:营气回流的终点。
4) 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5) 四白穴:位于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凹陷处。
6) 地仓穴:位于面部,口角外侧,目视前方时,瞳孔直下,当口角稍微向外侧凹陷处。
7) 廉泉穴:位于颈部,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
总之,督脉和任脉作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督脉主一身之阳,任脉主一身之阴。督脉和任脉从脾胃得到后天精微的不断补充,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当年北化大研究中心从《黄帝内经》中进一步解读出,督脉和任脉在上焦胸部前后区和下焦小腹部前后区有巨大的气能<根据地>的事实,对此下次再议论。
今天就说到这里。
常州《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
主持人:金日光
202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