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_世界华人报 
今天是: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

来源: 聚宇能研究院   供稿 更新时间:2025-08-12 20:29:39 点击数:

金日光语录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1)

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七十四


在中国传统医学论述中,《黄帝内经》被尊为理论之源,而《伤寒论》则被奉为临床之圣。


关于这两大经典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一脉相承”还是“另起炉灶”,历来是中医学界探讨不休的问题。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2)

问题的起因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3)


最近,有读者在交流群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应对如登革热这类南方地区的热病时,能否运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经方?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并列举了数个可用的经方。


然而,讨论并未止步于此。读者进一步追问:听说钱学森钱老极不认同胡希恕教授关于“《伤寒论》与《黄帝内经》无关”的观点,那为何钱老又如此重视并鼓励大家深入解读《伤寒论》呢?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4)

胡希恕


这是一个复杂的中医学术问题,值得我们详细探讨。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5)

一、两种观点的碰撞


要理解钱老的立场,我们必须先了解争论的核心——胡希恕教授的观点及其影响。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6)

1

胡希恕教授的核心观点:

经方体系的独立性


钱老曾指出,胡希恕教授是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家,在经方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方面贡献卓著,被誉为“国医大师”。他的主要学术观点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辨证体系独立:他认为,张仲景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体系,其“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等)是源于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而非《黄帝内经》中的脏腑经络理论


强调“方证对应”:他主张经方医学是张仲景“方证对应”的实践医学,即特定的症状组合(证)对应特定的方剂(方),与《黄帝内经》理论无关。


《黄帝内经》的临床实用性有限:由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治病方剂较少,胡希恕教授认为学习《黄帝内经》对临床治病的直接帮助不大。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7)


钱老指出,胡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乃至现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导致一些中医药大学将《黄帝内经》这门根本性的课程降级为选修课。


这在钱老看来,动摇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根基,是一个必须澄清的问题。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8)

2

钱学森的系统反驳:

一脉相承,继承与创新


钱老认为,将《伤寒论》与《黄帝内经》完全割裂,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他从多个维度论证了二者之间“一脉相承”的深刻联系


理论源头:《伤寒论》序言的明证


《伤寒论·序》开篇即明确提到,其著述是“撰用《素问》《九卷》”。这里的《素问》和《九卷》(即《灵枢》的早期版本)正是《黄帝内经》的核心组成部分。


钱老认为,这直接表明张仲景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参考并吸收了《黄帝内经》的思想。

(注:尽管学界对该序言是否为后人增补存在争议,但其内容反映了主流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认知。)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9)


核心思想的渗透:从“阴阳”到“六经”


思想契合:《伤寒论》中对疾病传变、阴阳消长的动态观察,与《黄帝内经》“阴阳离合”、“邪正盛衰”的核心思想高度一致。


例如,“太阳病”的标志性症状“恶寒发热”,正对应《黄帝内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的病理概括。


又如,“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也与《黄帝内经》“阳虚则寒”、“阳气虚则卧”的论述相通。


概念同源:《伤寒论》中的“六经”(三阳病、三阴病)与《黄帝内经》中手足三阳经、三阴经的划分顺序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10)

3

辨证工具的演进:

从“八纲”雏形到临床应用


钱老特别强调,“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框架,其理论基础在《黄帝内经》中早已奠定


例如《素问·调经论》对“虚实”的区分,《灵枢·百病始生》对“三部之气”的论述,都包含了表里、寒热、虚实的概念


但钱老也客观地指出,张仲景的伟大之处,在于将《黄帝内经》中相对零散的理论概念,转化为一套可供临床操作的标准化工具。


具体表现为:


以“阴阳”为总纲:统领三阳病与三阴病。

以“表里”定病位:麻黄汤解表、承气汤攻里。

以“寒热虚实”定治法:如“热者寒之”、“虚则补之”等原则在方剂中的具体体现。


因此,钱老认为,“八纲”的医理源于《黄帝内经》,而其临床结构化应用,则是张仲景的巨大贡献


辨证纲领

《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基础

(举例)

《伤寒论》中的临床应用

(举例)

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总纲)


三阴病、三阳病(疾病分类总纲)

表里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病位概念)



太阳病在表(用麻黄汤),阳明病在里(用承气汤)



寒热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病性概念)



寒则热之(用四逆汤),热则寒之(用白虎汤)


虚实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病势概念)


虚则补之(用建中汤),实则泻之(用承气汤)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11)

4

“六经辨证”:

继承与实用化创新


钱老认为,张仲景的“六经”并非简单照搬《黄帝内经》的十二经络,而是一种更贴近临床的、融合了疾病发展阶段的概括


《伤寒论》全书以113首传世方剂为骨架,其临床指导原则高度凝练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一原则的精髓在于建立了高效的“方证对应”模式——即为一组特定的症状组合(“证”,如经典的“桂枝汤证”、“大柴胡汤证”)配备一个精准的治疗方剂(“方”)。


同时,张仲景还创造性地勾勒出疾病从太阳病到厥阴病的传变顺序,并引入了“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概念来判断疾病的深浅阶段。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12)

六经辨证


这种以方剂为中心、以“方证”为抓手、以传变规律为预测模型的完整诊疗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相对宏观的病机理论,使其变得高度可操作和实用化。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13)

二、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在厘清了辨证统一关系后,我们就能理解钱老为何既反对“割裂论”,又高度重视《伤寒论》了。


钱老认为,《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关系,有很大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好比“树根与枝叶”。


《黄帝内经》是根(理论源泉):它提供了中医的整体观(如天人相应)、病机分析的逻辑工具(如五行生克、邪正关系),为中医理论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养分。


《伤寒论》是干和叶(临床实践):它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以“方证对应”为核心的临床诊疗范式,让理论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14)

图片来源:豆包AI生成


钱老客观地承认胡希恕教授所强调的“经方临床高效性”是正确的,但胡希恕教授没有说明,张仲景实践了《黄帝内经》病机推演的理论框架。


他盛赞张仲景有三大历史性贡献,并称其为“继承者”“创新者”“实践者”。


《黄帝内经》最好的“继承者”:他没有机械照搬,而是以临床为根基,将《黄帝内经》的哲学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诊疗体系。


《黄帝内经》最好的“创新者”:他将“八纲辨证”理论临床化、结构化,是中医理论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


《黄帝内经》最好的“实践者”:他创造的“六经辨证”体系,是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后的再创造。


钱老强调,如果张仲景脱离了《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那么《伤寒论》就会失去理论的纵深,很难产生如此伟大的创新。其真正的精髓,正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升华理论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15)

三、当代科学解读六经辨证


钱老指出,弥合《内经》与《伤寒》之争的关键,在于运用当代科学方法,深入解读其内在联系,做到“知其所以然”。


当年,他便指定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此问题展开探索。我们团队就以“定量解读”视角,从《黄帝内经》的经络理论中,寻找张仲景构建“六经辨证”体系的量化依据


根据分析,张仲景或许是古代最深刻理解《黄帝内经》中六阳经与六阴经内在规律的医师。张仲景对六经病“表、里、半表半里”的划分,可能与《黄帝内经》中同名手足经脉的“经穴数量差”存在内在关联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16)

1

六阳经的表里层次与经穴数


太阳病


外感病初期,病在体表

对应《黄帝内经》的三阳

二者穴位数之差为:67 (膀胱经) - 19 (小肠经) = 48


主要表现为风寒侵袭肌表,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

治疗以发汗解表为主,如桂枝汤、麻黄汤等,旨在驱邪外出

阳明病


病邪入里,主要涉及胃肠

对应《黄帝内经》的二阳

二者穴位数之差为:45 (胃经) - 20 (大肠经) = 25


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便秘等里热实证

治疗以清热通便为主,如白虎汤、承气汤等,针对里热进行调理

少阳病


病邪处于表里之间,既不能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需和解表里

对应《内经》的一阳

二者穴位数之差为:44 (胆经) - 23 (三焦经) = 21


症状包括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等

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通过调和少阳枢机,使邪气得解 


传变趋势清晰可见:

太阳(表/48)→ 阳明(里/25)→ 少阳(半表半里/21)


这个数值的递减,恰好模拟了病邪由外到内、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17)

2

六阴经的表里层次与经穴数

少阴病


病位为表,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

对应《内经》的二阴

二者穴位数之差为:27 (肾经) - 9 (心经) = 18


寒化证表现为阳虚阴盛,如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等;热化证表现为阴虚阳亢,如心中烦、不得卧等

治疗需根据病情温阳或滋阴

太阴病


脾阳虚衰的里证

对应《内经》的三阴

二者穴位数之差为:21 (脾经) - 11 (肺经) = 10


表现为腹满、呕吐、便溏、四肢不温等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主,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针对脾阳不足进行调理

厥阴病


六经病的最后阶段,病情复杂

对应《内经》的一阴

二者穴位数之差为:14 (肝经) - 9 (心包经) = 5


表现以寒热错杂为主,如上热下寒、厥热胜复等

治疗需寒热并调

代表方剂为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


传变趋势同样显著:

少阴(表/18)→ 太阴(里/10)→ 厥阴(半表半里/5)


由上可知,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极有可能在他对《黄帝内经》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取有关病经的经穴数和(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八纲进行分类。


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而少阴为表,厥阴为半表半里,太阴为里证。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18)

结语

金日光教授:(七十四)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图19)


综上所述,钱学森先生极力反对“《黄帝内经》与《伤寒论》无关”的说法,是因为他捍卫的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他认为,将中医界人为地划分为“黄帝内经派”和“伤寒派”,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会阻碍中医学的健康发展


而北化大团队的定量研究,恰恰为钱老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张仲景也确实是《黄帝内经》最好的传承者、创新者和实践者


因此,我们不应再宣扬“无关之论”。真正的进步,在于像钱老所倡导的那样,以开放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不断发掘经典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坚实的传承基础上,实现有据可依的创新


这才是推动中医学走向未来的正确道路。


常州《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

主持人:金日光

2025年8月12日

金老头像 不可删!.jpg



【责任编辑:华人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