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海散文三则
天
我总爱仰面看天,无论澄碧如洗,还是阴云密布,总觉得那无垠深处藏着亘古的谜。
天的容颜,一日数变。破晓时分,东方既白,鱼肚色的天际渐渐渗出一抹橘红,太阳便从云霞枕畔苏醒。这时的天最是温柔,犹如初生婴孩半睁着朦胧的眼。及至正午,天色湛蓝如宝,万里无云、烈日当空、金光泼洒,照得人间万物无所遁形。此刻的天,威严端方,令人不敢直视。
午后常有云来。先是几絮闲云,优游自在,继而愈聚愈密,终成连绵云海。乌云压城时,天地倏暗、雷声隆隆、电光裂空,转瞬大雨滂沱。待雨霁云散,天边便悬起七彩虹桥,世人谓之虹。这云端仙槎,不知渡往何方,总引人浮想联翩……
黄昏将至,天色再易。夕阳西沉,将云朵染作金红、橙黄、淡紫,层层叠叠,宛若天工织锦。每一刻流光都在重新绣制这幅巨画,直至最后一缕金线没入地平。
夜幕垂临,天上另开画卷。星子点点,如银钉缀于玄幕,忽明忽暗。月轮时盈时缺,静悬中天,照见人世悲欢。夜阑人静时,仰观星空,但见银河浩渺、星汉灿烂,不由心生敬畏,自觉渺若微尘。
天有四时之变。春空明净,常有纸鸢摇曳;夏晚霞飞,多见纳凉人卧看星天;秋日气爽,云淡风轻,“便引诗情到碧霄”;冬时苍茫,雪花自九霄而降,装点人间。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包容万物,无论飞鸟掠翼,还是铁鹰翔空,无论白云舒卷,还是烽烟弥漫,它总是默然承纳,无喜无嗔。
古往今来,多少人望天兴叹,或喜或悲。农人观天测阴晴、舟子看天辨风向、诗人望天抒情怀、哲人观天悟至理。天之于人,既是庇佑,也是挑战;既是挚友,也是对手。
天之大,无穷无极;天之深,莫测高深;天之多,天外有天(佛家称有三十三重天)。人立天地之间,应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方不枉此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仍是那个天,观天之人却换了一代又一代。天上日月星辰,见证多少人间戏剧,却依旧按时升沉,从不延误。思及此处,忽觉人世纷扰,于天看来,不过瞬息尘烟。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地
我总爱俯身触摸这片土地,感受它的厚重与温凉。地承万物,却始终缄默,其中自有无尽深意。
地的容颜,处处殊异。北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烈日下风沙卷地,别具苍凉壮阔。那土地看似贫瘠,却养活着世代坚韧的生民。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春播秋收,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渗入泥土,化作来年的麦浪稻香。
江南水乡,地被河网点缀成无数碎玉。水田如镜,倒映天光云影。农人赤足踏在泥泞中,弯腰插秧,动作娴熟如舞,“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方水土温润肥沃,孕育出稻米莲藕,也滋养了温婉心性。
水是地的血脉。雨露江河终归大地,或渗为甘泉,或聚成湖海。激流劈山凿峡,是水与地亿万年的对话……然地之广博,又何止于水壤之间?那万里汪洋,自是她另一种浩瀚的形貌。只是于我而言,最切身动人的,仍是这生我、养我、载我的片壤寸土。
西北大漠,地展另种风姿。黄沙万里,苍茫无垠。风过处,沙丘流转,如瀚海涌波。在这看似荒芜的表象下,却蕴藏着无尽宝藏,待人去发现。
城中之地多被开发商的水泥覆盖,只余零星花坛与道旁树木。但即便在钢骨水泥的丛林里,土地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呼吸。春雨过后,泥土的芬芳从各处缝隙悄然渗出,提醒人们脚下的根本。
地的馈赠,丰厚无私。它奉献五谷杂粮,使我们得饱;提供林木矿产,使我们得居。我们行走其上,筑屋辟路、耕收劳作,一切皆赖地的承载。
然地亦有震怒之时。地动山摇、山河改容,洪水肆虐、田庐尽没。此刻,人才惊觉自己不过是暂居地表的匆勿过客而已。
我见过被践踏的土地,板结龟裂,生机渐失;也见过被珍爱的土地,松软肥沃,生机盎然。地的状态,恰是居其上者态度的映照。
日暮时分,夕阳为大地染金。农人荷锄归家,身后留下齐整的田垄。此刻的大地,格外温柔,宛如母亲,默默收纳一天的喜怒哀乐。
地不语,却记载一切。每层泥土中,都埋藏着历史的印记;每粒沙尘里,都可能藏着祖先的足迹。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爱恨,最终又化为一抔黄土归于土地。
古往今来,朝代更迭、人世变迁,唯大地依旧。它静静存在,承载一切、见证一切、包容一切。
脚踏实地,始得心安。当我们俯身触摸土地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亘古不变的力量,提醒着我们来自何处、归向何方!
人
街上行人往来,匆匆忙忙,各怀心事。我每每立于道旁,看那男女老少,熙熙攘攘,竟觉得颇有意思。
人之一物,初看并无甚奇特,不过两足直立,五官俱全罢了。然细察之,则千差万别,竟无二人全然相同者。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美有丑、有聪慧有愚钝,种种不一而足。便是那最不起眼之人,细观其面,亦自有其特异之处。
人自呱呱坠地,便开始了漫漫人生路。先是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继而入学读书,及至长大成人;或务农、或务工、或经商、或做官,各寻生计。其间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竟无一人能免。
我常见那卖菜的老妪,清晨即起,将菜蔬整理得干干净净、排列得整整齐齐。有客来买,她便笑脸相迎、殷勤介绍;偶有挑剔的顾客,嫌菜不佳,价太高,她也只赔着笑脸,耐心解释。待日头西斜,菜已卖尽,她便收拾摊子,点数一日所得,脸上露出满足之色。我想,她或许家中尚有孙儿待养,这些微薄收入,便是全家生计所系。
又见那西装革履的白领,手提公文包,行色匆匆,一面走一面打着电话,脸上常带焦虑之色。他们似乎永远在赶时间、永远有处理不完的事务。我常想,他们或许背负着房贷车贷、或许为子女教育忧心、或许为职位升迁烦恼。表面上光鲜亮丽,内里却未必轻松⋯⋯
人总是有所追求的。温饱之后求富贵、富贵之后求名誉、名誉之后又求长生。欲望如环,环环相扣,永无止境。有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人则坚守底线,宁折不弯。世间百态,于此可见一斑。
然而人又是极脆弱的。一阵寒风,便可教人伤风咳嗽;一场意外,便可夺人性命。纵是位高权重、家财万贯者,亦难逃生老病死之规律。想到此处,便觉得人世间的争名逐利,未免有些可笑。
但人亦是极坚强的。天灾人祸、困苦艰难,往往不能将其击垮。我见过灾后重建家园的农民、见过病榻上仍不放弃希望的病人、见过失败多次仍坚持创业的青年。这种韧性、这种生命力,着实令人惊叹!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街上的行人渐稀,各自归家。我想,每个人回到家中,卸下白日里的面具,或与家人团聚、或独自休息,大概都会露出最真实的一面罢。
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如何度过,各有各的活法。有人轰轰烈烈、有人平平淡淡;有人利己、有人利他;有人清醒、有人糊涂。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故事,都在人海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看遍众生百态,忽觉自己亦不过是其中一员,不免哑然失笑。啊!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为何要走这一遭呢?
附,金日光总编、吕鲜鲜助理点评:
《朱东海散文三则》以“天、地、人”为框架,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哲学观照体系。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思考,将自然万象与人间百态娓娓道来,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一、文章结构与主题分析
1.天: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
《天》篇以时间的流转和天象的变幻为主线,从破晓到日暮,从四季更迭到千古轮回,展现天的宏大与神秘。作者通过“江畔何人初见月”等古诗的引用,强化了天地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比,最终以“天何言哉”作结,体现天道无言而四时行的哲学思考。
2.地:生命的根基与归宿
《地》篇从土地的不同风貌写起,北方黄土、江南水乡、西北大漠、城市水泥地,无一不承载着人与地的深刻联系。作者不仅写出了地的馈赠与包容,也写出了地的震怒与惩罚,更在结尾点明“我们最终又化为一抔黄土归于土地”,完成了对土地作为生命起点与归宿的哲学表达。
3.人:众生百态与生命意义
《人》篇以街头观察为切入点,细致描绘了卖菜老妪、白领职员等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进而思考人的欲望、脆弱与坚强。作者以“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作结,发出了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二、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1. 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文章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如“水田如镜,倒映天光云影”“沙丘流转,如瀚海涌波”等句,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2.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三篇散文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3. 哲理深刻,发人深省:文章不仅写景抒情,更蕴含了对生命、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
4.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如引用《论语》《春江花月夜》),又有对现代生活的观察(如白领的焦虑、城市水泥地),体现了古今对话的独特张力。
三、总结
《朱东海散文三则》是一组优秀的散文作品,它以“天、地、人”为脉络,完成了从自然观察到哲学思考的升华。文章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结构严谨,既延续了中国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展现了作者的独特思考和艺术创新。这组散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