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光语录


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七十三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钱学森钱老的名字与火箭、导弹和星辰大海紧密相连。实际上,他也曾将目光投向过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试图从中探寻人体与宇宙的终极奥秘。
在他看来,宇宙天象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理解生命的钥匙,恰恰隐藏在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之中。

问题的起因

最近,一篇名为《<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历法学》的文章在许多群里引发了讨论。有几位朋友便向我提出了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作为我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老先生是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涉及的天文问题的?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回想起当年,钱老曾多次对我们这些理工科背景的人强调,《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天文知识,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有一次,他甚至专门就此问题为我们“讲了一次课”,我当时还特意邀请了我的博士后一同来听讲,并做了笔录。
要理解钱老观点的分量,我们首先要明白,他并非简单涉猎,而是天文学和航天工程领域真正的巨擘。他的贡献贯穿了理论、构想与实践的全过程。
奠定理论基石:1953年,钱学森就提出了开创性的“行星际飞行理论”,为后来人类开展深空探测、探索宇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
构想未来蓝图: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他构想出一种用“大飞机+火箭飞机”组合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是现代航天飞机思想的雏形。
化理论为现实: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将理论付诸实践,主持和参与了从近程导弹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并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星际航空发展规划。不仅为中国的天文观测打造了坚实的平台,也直接推动了我国天文学的跨越式发展。
钱老指出,他在美国研究航天导弹时,天文学是必修课,需要亲身去天文台观测星辰分布。因此,当他阅读《黄帝内经》时,最大的感触之一便是其贯穿始终的“天人相应”思想,也包括“天人合一”的概念。

图片来源:unsplash

一、核心思想:天人相应
钱老认为,《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基本理念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即“人身小天地”),其生命活动的规律,与自然界这个“大宇宙”(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气候的更替等)是息息相关、同步相应的。
天文现象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
《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法治则乃至养生预防等所有核心理论,都建立在这个宇宙观上。

二、天象与医理具体如何相应?
钱老当年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天象如何与医理关联,主要有以下几点。

太阳运行的影响
昼夜节律:《灵枢·营卫生会》等篇章详细论述了人体中的“营卫之气”会随着太阳的出没(昼夜交替)而运行。
如“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为中医“时间医学”奠定了基础,完美解释了人体的睡眠觉醒、体温波动、精力盛衰等昼夜节律现象。

图片来源:wikipedia
阴阳盛衰:太阳的升落是自然界最显著的阴阳消长过程(昼为阳,夜为阴),人体阳气也随之升降。
这直接指导了中医的养生(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用药(如某些疾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特点)。

月亮运行的影响
月相与气血:《素问·八正神明论》等篇明确指出,月亮的盈亏会影响人体气血的盛衰。
如“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解释了为何某些疾病(如出血性疾病、精神情志病)的症状会随月相周期性波动。
基于月相理论,中医提出了“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等复杂的针刺原则,强调治疗必须顺应月亮对人体气血的影响。

图片来源:unsplash

星辰运行的影响
宇宙结构:《素问·五运行大论》《灵枢·经别》等篇章,其思想内核借鉴了古代“盖天说”“浑天说”的宇宙模型,描述了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在黄道带上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与二十八宿的相对位置关系。

二十八宿
五运六气:日月五星在二十八宿间的位置移动,是导致“五运六气”变化、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气候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正是外感病,尤其是瘟疫大范围爆发的重要前提。

《素问·气交变大论》等五运六气篇章,详细论述了天体运行如何影响岁运、主气、客气,以及影响一年的气候特点和易发疾病。

四时与节气的影响
顺时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基本节律,也是人体必须遵循的生命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详细论述了应顺应四时养生。
五脏应四时: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季节变化影响相应脏腑的功能,过度的季节气候(如春温太过)则易伤及对应脏腑。
节气转折点: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关键节气,是自然界阴阳之气转换的重要节点。此时人体气血也会发生剧烈变化,既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期,也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


核心理论体系:五运六气学说
这是《黄帝内经》(尤其是《素问》后七篇大论)中最为系统和复杂的天文——医学理论。
它运用天干地支纪年,结合阴阳五行,建立了一套预测年度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精密模型。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年度运行规律,反映年与年之间的气候差异(如某年火运太过则偏热,某年水运不及则偏燥)。
六气:指风、寒、热(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特征在一年四季中的常规表现与异常变化。
综合推演:通过分析客运与客气、五运与六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生克、顺逆、同化如天符、岁会等),可以推演该年份的气候特点和疾病流行趋势(“民病”)。
天文基础: 其推算依据源于对太阳、月亮、五星(木火土金水)运行周期和相对位置变化的长期天文观测和经验总结,是“天人相应”思想在时间维度上的精细化、数理化的表达。

图片来源:unsplash

三、宏大宇宙观与中医智慧
钱老对《黄帝内经》中的天文思想做了精辟的总结。他认为,这套体系的最终目的,体现在四个方面。
解释生理病理
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性(昼夜、月、年等),提供了宇宙尺度的宏大解释。
指导疾病预测
五运六气学说体现了“治未病”的超前思想,试图预测疾病的流行趋势。
制定治疗原则
“因时制宜”是中医的核心治则,治疗必须考虑季节、节气、昼夜、月相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如“冬病夏治”“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奠定养生基石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根本养生原则,都直接源于对天文规律(四时阴阳)的遵循。
此外,钱老还特别强调了以下两点。
古今之别
《内经》中的天文知识是基于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如盖天说、浑天说元素),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哲学思辨色彩,不能与现代天文学的精密科学模型划等号。

图片来源:unsplash
体用之别
《内经》中所有的天文内容,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医学实践(认识人体、防治疾病)。可以说,天文是手段,医理是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钱老认为,《黄帝内经》将浩瀚的天文现象视为理解人体生命奥秘的一把钥匙,构建了一套“天人相应”、将天文历法与人体生理病理紧密联系起来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这种宏大的宇宙观和整体思维,正是中医区别于现代西医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为了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钱老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特殊的“课后作业”。他说,《内经》中“天人相应”最重要的“天机”,或许就藏在五大行星与人体五脏的对应关系中。
辰星 (水星) 对应 肾,其气为 阴中之阴
太白 (金星) 对应 肺,其气为 阳中之阴
荧惑 (火星) 对应 心,其气为 阳中之阳
岁星 (木星) 对应 肝,其气为 阴中之阳
镇星 (土星) 对应 脾,其气为 阴中之至阴 (中土)
后来,钱老还特别指定由我代表北京化工大学的团队,找时间向大家深入解读。当年我的解读报告也得到了钱老和在场各位同仁的认可。因此前已经做过论述,在此就不再重复展开了。
常州《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
主持人:金日光
2025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