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专登——
再推荐一首当代好诗
五台山艾居士
《东方巨人赋》是朱东海先生的青年时代旧诗,是作者自创的一种体裁——“二十行诗”,如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十四行诗”一样。这首诗以磅礴的意象和豪迈的笔触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形象,展现了其匡扶正义、济世安民的宏伟抱负。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神话意象的现代重构
诗人融合盘古开天(顶天立地)、刑天舞干戚(血战不休)等神话原型,赋予巨人“正大光明剑”这一象征正义的武器。其中“日月痫”的独创性比喻,将剑光之烈表现为使日月颤栗的痛疾,远超“日月无光”的常规表达。巨人三头六臂般的多维作战(北战黑洞、南扫腐鼠、西济饿殍),构成当代神话英雄的立体画像。
二、空间叙事的道德张力
诗歌通过垂直空间(九天/地狱)与水平方位(北/南/西)的立体坐标系,构建巨人救世版图。尤其“黑洞吞宇宙”与“腐鼠成绝患”的意象并置,将宇宙级危机与人间腐败等量齐观,暗示道德沦丧的危害不亚于天体灾难。而太平洋畔的独白场景,则巧妙实现从战神到渔夫的角色转换。
三、反讽修辞的深层意蕴
结尾处“钓小鲸”的闲适宣言与全文的壮烈基调形成戏剧性反差。表面上“小鲸”与“黑洞”体量悬殊,实则暗喻地缘政治中的战略智慧——以举重若轻的姿态应对国际风云。这种刚柔相济的处世哲学,正是东方智慧的精髓所在。
全诗在二十行内完成从创世神话到现实寓言的跨越,其语言如巨人剑锋般劈开平庸想象的桎梏,在当代政治抒情诗中独树一帜。
也有不少读者对结尾两句六言打破全诗的七言格式和结尾六句脚韵全是平声打破原结构的脚韵仄平对应表示不理解,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具与刻意所为:因为诗中主人翁要“悬宝剑”“竖钓竿”,这时突然转为六言,即有截然不同的节奏感;同理,天下太平了,不用肃气的仄声而全用平脚,有给人一种平和祯祥的感觉。这是种极高超的艺术表达手法,也可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尾段找到共鸣。
附:东方巨人赋(二十行诗)
巨人兀立东方国,
脚踏大地顶蓝天。
肩背正大光明剑,
一拔锋芒日月痫。
上指九天灵宵坠,
下点地狱森罗烟。
平生好抱不平事,
斩涝杀旱未间闲。
北有黑洞吞宇宙,
不惜血战三百天;
南有腐鼠成绝患,
荡尽邪气没商量;
西有饿殍呻吟急,
愿剐身肉做三餐⋯⋯
曾经面对太平洋,
张唇启齿发心言:
只要天下皆太平,
悬宝剑、竖钓竿,
坐洋畔、钓小鲸,
悠悠怡怡过余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