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海先生中秋特稿——中秋问月_世界华人报 
今天是: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朱东海先生中秋特稿——中秋问月

来源:世界华人报  供稿 更新时间:2025-10-02 20:37:57 点击数:

朱东海先生中秋特稿——



中 秋 问 月

——兼为2025年第44个国际和平日而写




金日光总编按:许多世界华人读者朋友酷爱朱东海先生文章,今值中秋佳节之际,本社特登出他的新作——《中秋问月》(散文),并恭祝所有人佳节快乐、万事如意!



一轮明月,千秋万代高悬于天。月光洒落人间,不分今古、无论贵贱。我独自站在月下,抬头凝望,心中忽然浮现张若虚那千古一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问,穿透时空,照尽苍茫。


这江边明月,到底是谁第一个看见?这永恒清辉,又从哪一年开始浸染人间?诗人问得天真,也问得深邃,问出了人类面对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惶惑和震颤。


月华如水,流淌过万古长夜。李白曾醉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亦长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轮明月,自古便是诗人与哲人的灵感之源、心神所寄。今世今夜,我也带着同样的问题,想与明月对话!


月不语,依旧静静洒下银辉。我忽然发觉,这问题何等细微。在宇宙长河里,人类文明不过一瞬;在浩瀚星空间,地球只是一粒微尘。这明月,见证过恐龙灭绝、凝望过人类出现、注视过王朝更迭,也必将照见我们此轮文明的终局。宇宙无涯、时空无尽,令人顿生敬畏。然而,也正因生命如朝露般易逝,每一次人间的欢笑与泪水,才在我眼中凝聚起前所未有的分量,变得无比真实。想到这里,那“谁第一次见月”的遥思,在这可触可感的悲欢映照下,仿佛隔了一层雾,遥远而朦胧。


月光依然澄澈,仿佛低语:见证即为力量、清醒便是责任。它照见人间万世,并非为了引人沉溺虚无,而是为催人直面苦难;不是教人避世消沉,而是为呼唤切实的行动!


我将目光从浩瀚苍穹收回——这同一轮明月,此刻正温柔照亮人间的团圆。今夜中秋,正是万家团聚之时。桌上摆满月饼瓜果,院中香气缭绕,洋溢笑语欢声。孩童提灯嬉戏,老人娓娓讲述嫦娥的故事。这是千年不变的中秋画面,是月光慈祥的另一面。


然而月光虽平等洒落,却未尝平等照亮所有人的命运。诗人的天问固然深远,但哽在我喉间的,却是另一个更切近、更沉重的问题:为何同享一片月光,命运却如天壤之别?


——你看,月光照见江南老农皱纹深陷的脸,他正为梅雨冲毁的稻秧发愁;月光照见城市便利店里青年加热便当,他怔怔地望着手机上一条刚被拒的转账提醒,屏幕的冷光与月光在他脸上交织;月光照见医院走廊,中年人捏着诊断书反复核对,纸张被汗水浸出模糊的痕迹……还不知他们是否被上失信名单,连高铁都乘不了?


——在战火焦灼的乌克兰,孩童蜷缩于阴暗的防空洞深处,从缝隙中窥见一线月光,那光芒凛冽如刃,清晰照见他眼底颤动的不安与惶惑;

 ——在硝烟未散的中东,裹着头巾的少年独立于坍塌的宣礼塔前,清冷的月光将他孤单的身影无限拉长,如一道深刻的伤痕,投在焦土之上;

——在干旱龟裂的非洲荒原,一位母亲紧抱着枯瘦的婴儿独坐漠野,月光如冰凉的水,漫过她干裂的嘴唇与无声滑落的泪痕; 

——在地震过后的残垣断壁之间,幸存者蓦然抬头,望向空中冷月,那曾象征团圆的光辉此刻缄默如谜,只是寂静地见证着一切的失去与挣扎……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一句民谣,便道尽了月下人间的不平。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亦随月逝。唯有明月长存,静观千古悲欢。


今夜,多少人向月许愿?多少人借月寄相思?又有多少人在月下无声哭泣?月默然,承载人间万代悲喜。我不禁要问:明月何罪?须照见这么多苦难?人间何过?要承受如此多不公?


我忽然明白。古人的问,指向青冥的宇宙深处;今人的问,则沉入悲欢的人间烟火。月光流转不绝,照见的,是人类目光从苍穹到尘世的深沉降落……


身为宇宙中的微尘、人世间的生命,我们虽如萤火须臾,却又如此有幸——能思考、能感受、能行动。既然看见月光之下悲欢不同,听见角落里的哽咽与低泣,又怎能假装不听、佯作不见,而只顾自家团圆?


生命如萤,短暂渺小;事业如月,恒久皓朗。以有限之生命,献身于无穷之众生事业,岂非最值得一过的人生?!


月渐西斜,夜已深沉。我心却愈发明亮。那轮明月,不再只是诗意的象征,更是责任的召唤。它提醒我:团圆时勿忘天下苦人、赏月时心系世间辛酸!


月落东方既白。那“江畔何人初见月”的千古天问,已在我心中沉淀为“此生应做何事”的当下自问……


答案不在天上,而在人间。新的一天已经到来,而我心中,早已升起一轮永不沉落的明月——


那就是对人世的大爱、对正义的渴求、对理想的不渝坚守!


啊!此心永照,引我前行……


【责任编辑:华人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