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专登—— 简介朱东海先生的《地火》诗_世界华人报 
今天是: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来稿专登—— 简介朱东海先生的《地火》诗

来源:世界华人报  供稿 更新时间:2025-06-25 20:15:15 点击数:


稿专登——


简介朱东海先生的《地火》诗


法国华人读者 向真


朱东海先生青年时期作品——《地火》是一首脍炙海内外华人之口,充满着革命激情与时代呐喊的诗歌。据世界华人报、世界华人网金日光总编说明,这首诗写于1985年7月,当时“无非是呐喊改革和反腐”。她以“地火”为象征,表达了被压抑力量的觉醒、对旧秩序的愤怒控诉,以及对新世界诞生的强烈渴望。以下我尝试从多个维度解读这首诗:


一、核心意象:地火的象征性

“地火”是被地岩封锁的炽热能量,象征被旧体制压迫的民众、被禁锢的思想或亟待爆发的历史动力。“我要出来……我要发出光彩!”——直接呼应鲁迅《野草·题辞》中“地火在地下运行”的意象,强调沉默中的蓄力。诗中“燃烧”“爆发”“摧毁”等词汇,将地火与革命力量联结,体现对彻底变革的呼唤。


二、对旧世界的批判

“残暴、专制、保守,虚伪、贪婪、奸狯”直指封建残余或僵化体制,揭露其通过“黑暗愚昧”维持统治。“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规律”,化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近代启蒙思想(如严复译《天演论》),将革命合法性归于自然法则。


三、革命话语与时代精神

诗中“雷电”“地震”等破坏性意象,折射20世纪中国社会剧变期的集体心理——如五四运动后的反传统浪潮或左翼文学的革命叙事。“让新世界在怒吼中辟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与郭沫若《女神》中“涅槃重生”的浪漫革命观相似。


四、艺术手法与情感张力

“我要出来!”的连续排比呼喊,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强化了抗争的紧迫感。地火被赋予“灵魂和生命”,其“高喊站起来”的诉求,使抽象的革命力量人格化,更具感染力。


五、文学史脉络中的《地火》

鲁迅笔下的“地火”隐喻“肩着黑暗闸门”的觉醒者,朱东海则更强调集体行动的爆发力;与艾青《火把》对比,同写“火”,艾青侧重启蒙之光,朱东海突出破立之力,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诉求。


六、地火的当代回响

 今天,“地火”或可转化为对不公的持续质疑、对创新的不懈追求等等。如对全球性不公的控诉:地火仍是未熄灭的愤怒。诗中“顽固的地岩”在今日可映射为资本垄断、政治寡头、技术霸权等现代性压迫结构。全球贫富差距的加剧(如1%人口掌握半数财富)、底层上升通道的堵塞,让“地火”仍在无数人心中燃烧。“旧世道”在当代表现为新殖民主义经济掠夺、单边主义军事干预、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垄断。全球南方国家的抗争(如非洲资源民族主义、拉美左翼复兴)与诗中“我要摧毁旧势力”形成跨时空共鸣……


 故朱东海先生的《地火》虽然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但其内核——对压迫的反抗、对变革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犀利回应,甚至是对未来人类命运的预言性警示。她的终极当代价值,在于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任何时代都有其“地岩”与“地火”。在算法统治、气候崩溃、核威胁叠加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不安分”的诗意:

对权力说:“岂能让岁月将我永远掩埋?”

对躺平者说:“大地赋予你灵魂,你就应当站起来!”

对绝望者说:“最后的时日不来也要来!”……


附《地火》全诗:


怀揣着、

怀揣着,

强烈的翼望、

焦灼的期待──

我要出来!

我要出来!

我要发出光彩!


历史从来是一条无情的河,

岂能让一流而过的岁月将我永远掩埋?

大地既然赋予我灵魂和生命,

我就应当高喊站起来!


我渴望雷电,

让新世界在怒吼中辟开;

我祈祷地震,

使旧世道在哀嚎下淘汰……


可是,多少年来,

顽固的地岩仍然紧紧地封住我──

残暴、专制、保守……

虚伪、贪婪、奸狯……

它们害怕新生、

害怕光明,

以黑暗愚昧阻遏我们前迈……


造化的真谛本是一代更替一代,

岂有永远留停现状而不进改?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规律,

革命乃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所在──

最后的时日不来也要来!


啊,

我要燃烧!

我要爆发!

我要起来!

我要摧毁地层上一切旧势力──

不平与邪恶、

落后和腐败!



延伸阅读:

地火


【责任编辑: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