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人民网
12月4日
是我国第九个国家宪法日
同时迎来第五个“宪法宣传周”
资料图:成都一小学学习宪法宣誓活动现场。中新社发 钟欣 摄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提出将每年的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12月4日为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今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现行宪法实施以来,每年的12月4日,全国各地都会开展以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活动,这已成为惯例。 对于设立国家宪法日,有专家认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将其转化为一种社会共识,推动宪法的实施、监督和保障。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和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密切且无所替代的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南翔表示,一方面,宪法是规定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保障书”,特别是在宪法第一章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另一方面,宪法对国家制度、国家体制、国家机构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宪法也在刻画每个人和国家、政府、民族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孙南翔看来,宪法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传承精神,它让每个“小我”共同凝结成整个社会的“大我”。
资料图:一位外来务工人员手捧领取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单行本。中新社发 许丛军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宪法将国家、社会与个体紧密连接在一起,它并不高高在上,离我们的生活也并不远。
比如从出生起,每个人都被宪法赋予了人权。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长大后,宪法赋予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成年后,宪法赋予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大学毕业后,宪法赋予公民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休息的权利、依法纳税的义务等。 结婚生子后,宪法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退休后,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可以说,宪法伴随我们的一生。 此外,国家还有各种法律保障公民的权益,如《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等。 孙南翔表示,宪法是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所有的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不管是《民法典》还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它的立法依据和效力来源都是宪法。
资料图: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民检察院全体检察官们手握《宪法》读本面向国旗向宪法宣誓。王庆平 摄
“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这十年来,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止要学习宪法知识,还要进一步理解宪法精神。 “宪法精神包括很多层面,比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等,这些都是在我国宪法里最为核心、最为本质的规定。”孙南翔表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宪法的基本要义。 为什么要弘扬宪法精神?孙南翔表示,宪法是一个国家的立基之本,是一个国家的“精气神”。宪法精神,是我们在总结历史、凝聚共识、开创未来进程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它对于引领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宪法凝聚了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维护宪法的权威,也就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方向不动摇。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让每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是宪法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