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金日光教授和一位跟着习主席去南阳视察的赵医师(老复旦)之间的交流对话。
第一部分:习主席之言
赵医师说,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调研时,首站便来到了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此行的一个重要焦点,就是习主席想强调要中医界,深入研究并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以便使中医药学由知其然,过渡到知其所以然,能说得清,让人听得懂,为的是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这位大师说,习主席在医圣祠的考察过程中,仔细地观看了祠内的陈设,包括照壁上镌刻的对联、张仲景生平介绍以及《伤寒杂病论》木刻版等珍贵史料。习主席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以此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中医大学科(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实践经验的科学体系的独特地位。
赵医师还说,总书记特别强调了 “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 。这里的“守正”是指要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传承其精华核心;而“创新”则意味着要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特别是要注重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和阐释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即“中医药学原理”)。这意味着不能再用西医的理论体系生搬硬套来解释中医,而是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生物催化酶化学、量子化学、高能物理学、信息统计智能科学,各种生物生态基因组学、胚胎发生学等,来探究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内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经络脏腑理论的科学内涵等,目的是“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原因”。
赵医说, 习近平总书记此行中,非常关注如何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在医圣祠内,当他了解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清肺排毒汤”正是源自《伤寒杂病论》记载的经方化合而成时,对此表示了非常肯定。习主席进一步指出,要 “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其核心目的是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这要求中医药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西化,而是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探索中医和西医互补的有效路径。
第二部分: 习主席指示的初步落实
赵医師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考察和重要讲话,为南阳乃至全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南阳作为医圣张仲景的故里,迅速采取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
1/,制定战略规划:南阳市委、市政府在之后召开了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印发了《南阳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并谋划实施了 “1366”行动计划,旨在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简称“两地一都”)。这一系列举措都将传承创新仲景文化、深化中医药科研作为核心内容。
2/,推进重大项目:作为传承弘扬仲景文化的标志性工程,医圣祠文化园的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该项目旨在基本恢复医圣祠历史风貌,并建设成为具备文保、科研、教育、体验等多功能的中医药文旅综合体,以期更好地研究和传播中医药学原理及仲景学术思想。
3/,重视人才培养与科研:张仲景国医大学的复建工作也被提上重要日程,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能传承且懂创新的中医药人才,为深入研究中医药学原理提供人才支撑。
他说,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医圣祠考察時非常 “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 的论述,进一步强调:高度珍视中医瑰宝,坚定自信; 尊重规律,传承精华:强调发展中医药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古今结合,创新;优势互补,服务人民:目标是推动中医和西医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我跟这位赵医师说,当時我也看到了这些情况,但后來看到一些网络信息后,岀现一些困惑,好像“习主席的有些話都被<删掉>的样子,比如,“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话在各种会及有关文件里不提了,好像中医界几乎没有什么可响应。他说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中医药界也开始注意到:
1/, 中药复方研究:科研人员正运用现代药理学、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中药复方(如“三药三方”在抗疫中发挥的作用)的有效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和协同机制。这有助于“说清楚”中医药的疗效。
2/, “证”的实质研究:尝试用现代医学的生物学指标(如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来阐释中医“证候”(如脾虚、肾虚、血瘀等)的内在机理,推动中医诊断的客观化。
3/, 针灸原理研究:借助fMRI(功能性磁共振)、红外成像等先进技术,研究针灸刺激穴位后对中枢神经、循环系统等的调节机制,探索经络的现代科学内涵。
4/,临床疗效评价:逐步建立既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又能被现代医学界理解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例如在临床试验设计中,兼顾西医的客观指标和中医的证候改善评价。
第三部分: 习主席指示的深度落实
我对赵医师说, 总感觉中医界对习主席"注重指示“响应的不够。
他说,这是因为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确实面临一些内在的困难, 具体表现在:
1/,理论体系差异
中医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而现代科学注重还原论和分析思维。两者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存在差异,直接融合难度很大。
2/,研究方法的差异
他说,需要找到既能尊重中医整体性、动态性特点,又能符合现代科学严谨性要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这本身就是一个前沿课题。
3/,对复杂性的理解有差异
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其复杂性远超单一化学药物,用现代科学完全解读清楚需要更强大的技术工具和理论模型。
4/,标准化与个性化
中医诊疗个性化特点突出,而现代科学研究往往需要标准化对象和条件。如何平衡个性化治疗的经验和标准化研究的需要,是一大挑战。
他说,总之,“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并非一蹴而就,难度很大!
于是他开始不客气地说、这个“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说法,在中医界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 为什么要“解读”?本意是解决“黑箱”与“话语体系”问题
他说,传统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性味归经)自成一体的黑箱,这与建立在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现代西方医学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这样必然导致:
1/. “说不清”的困境:中医药疗效确切,但有时很难用现代科学的术语解释“为什么有效”、“是什么在起作用”、“是如何起作用的”。比如,针灸麻醉有效,但当时无法用神经科学完美解释;中药复方汤剂有效,但难以像西药一样明确是哪种单一化合物在起主导作用。
2/. “信不信”的质疑:由于无法用现代人熟悉的科学语言进行沟通,容易被部分人简单视为“不科学”或“经验主义”,阻碍了其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3/. “标准化”的难题:缺乏现代科学的量化指标,使得中药材质量、疗效评价等标准化工作面临挑战。
他说,总书记的原意,正是想打开这个“黑箱”,不是要否定中医理论,而是要搭建一座沟通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桥梁,让中医药的宝贵价值能被全世界更广泛地理解和接受。
二、 如何“解读”?
他说,“用现代科学解读”绝不是用西医理论生搬硬套地“验证”或“改造”中医,而是多学科、多层次的探索:
1/. 药理学与化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奥秘:不再局限于寻找单一有效成分,而是研究复方中多种成分如何协同作用(“君臣佐使”),如何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整合调节人体机能。例如,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清肺排毒汤”如何作用于新冠病毒的多个靶点。
2/,“炮制”的科学原理:研究药材经过蒸、炒、炙、煅等处理后,其化学成分、药效和毒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些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减毒增效。
3/, 生物医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
“证”的本质研究:中医的“气虚”、“血瘀”、“肾虚”等“证候”,在现代医学视角下,对应着哪些具体的生理、生化、免疫或基因表达层面的改变?这有助于实现中医诊断的客观化。
4/· “经络”的探索:运用红外成像、声学探测、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技术,研究经络穴位的物理特性及其在针刺下对大脑和全身的调节机制。
5/, 临床医学研究:
“疗效评价”的创新:建立既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如强调患者主观感受、功能改善),又能被现代医学界认可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例如,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但同时纳入中医证候积分等特色指标。
6/,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
利用AI分析海量的古今医案、药方,挖掘名老中医的诊疗规律和用药经验,甚至辅助发现新的方剂组合和适应症。
三、 “解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1/,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本身:通过解读,不仅能更好地继承古人的智慧,更能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例如,基于研究成果开发出更有效、更安全、质量更可控的现代中药。
2/. 通过中医方案:最终目的是推动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为解决现代医学面临的复杂疾病(如慢性病、疑难杂症)、预防保健等问题,在国际上,提供独特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3/. 增强文化自信,走向世界:当能用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阐明自身价值时,中医药才能真正进入世界。
第四部分: 中医界自己无法解决的困境及前景
习主席提出的解读的事,确实是,给中医界一项困境。
赵医师说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正如钱老说的中医理论的“超前科学性”、“尖端科学性“、”顶级的生命科学性"与目前中医学表达方式之间存在重要差别。
他说,中医理论(尤其是《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是在古代中国哲学(气、阴阳、五行、象数思维)框架下,结合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构建的体系。它的核心困境在于:
1/,超前科学性:其整体观、辩证论治、个性化治疗思想,与现代系统生物学、精准医学的最新理念有惊人的暗合之处。
2/, 前科学性:其表述语言、推理模型和知识载体是完全前科学的、古朴的,与现代科学语言体系格格不入。
正是这种悖论,使得“解读”变得异常困难和敏感。他说有五大难度:
难度一:历史与路径依赖“尊经崇古”的文化基因
1. 学术传统:中医的学术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对经典的“注疏史”。从唐宋到明清,大医家们的首要工作是为《内经》《难经》《伤寒论》作注解。这种传统塑造了一种思维定式:最高权威在经典之中,后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回归和阐释经典的基础上,而非彻底颠覆和重构。质疑经典本身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就是大逆不道的。
2. “道”与“术”的分离:在古代,中医理论(医道)是高高在上的哲学,而医术是实践。理论体系一旦形成,就被视为近乎完美的“道”,后世只需去领悟和践行,而非用新的语言去“解构”它。这种路径依赖导致了解读工作的内在惰性。
难度二:古中医哲学范式语言难 “翻译”成现代科技语境
这是最根本、最技术性的原因。中医语言和现代科学语言之间存在范式鸿沟。
1. 概念不对等:诸如“气”、“阴阳”、“五行”、“脏腑”(功能系统而非解剖器官)、“经络”等核心概念,在现代医学和科学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实体。强行用细菌、病毒、激素、神经递质去解释,往往会“驴唇不对马嘴”,丢失其原始内涵。
例如:“脾主运化”是一个功能模型,描述了消化吸收、能量转化的整个过程。它可能涉及现代医学中的胰腺、小肠、肝脏、肠道菌群乃至自主神经系统。但如果你说“脾就是胰腺”,那就完全错了。这种“翻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医是关系思维和象思维:它关注的是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如五行生克)、人体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天人相应)。它的诊断是基于“证”(一组相互关联的症状体征集合,如“脾虚湿困证”),而非单一的病原体。
现代医学是实体思维和还原论:致力于找到具体的病因(细菌、基因突变)、精确的病灶(肿瘤位置)、单一的靶点(药物作用受体)。
这两种思维模式就像两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如iOS和Windows),很难直接兼容。所谓的“解读”,相当于要把一个操作系统上的软件,在不损失功能的情况下,在另一个系统上完美运行,难度极大。
难度三:现代教育与人才断层—— 谁会解读?谁能解读?
1. 知识结构的割裂:
老一辈中医:大多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精通经典,临床经验丰富,但现代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统计学)训练严重不足。他们善于“运用”经典思维,但不善于甚至抗拒用新语言“解读”它。
新一代中医学生:接受了大量的现代医学教育,生化、解剖、病理学是必修课,但古文功底、哲学思维普遍薄弱,对经典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他们掌握了新语言,但丢失了旧语言的精髓。
·真正能横跨两个体系,既深刻理解中医精髓,又精通现代科研范式,并能进行“转译”的“两栖人才”凤毛麟角。这是最大的瓶颈。
难度四: 利益与认同危机—— “解读”背后的风险
1. 害怕被“消化”和“取代”:当中医试图用现代科学语言解读自己时,一个巨大的风险是:解读到最后,发现一切都可以被现代医学解释,那中医的独立性和存在的必要性何在?这种“阐释性消亡”的恐惧,使得很多中医从业者宁愿保持一种“神秘的不可知性”,以维护其独特的价值和文化身份。
2. 话语权之争:谁掌握了“解读”的权力,谁就定义了中医的未来。如果解读工作完全由信奉还原论的现代科学家主导,他们很可能会得出“中医理论是伪科学,但部分中药有效”的结论,这将彻底瓦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界内部对来自外部的“解读”充满警惕和不信任。
3. 政策与市场的现实:目前的中医管理、药品审批、医保支付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默认或迁就了传统的理论框架。打造一套新的、被广泛认可的解读体系,需要巨大的社会成本,且短期内看不到收益,动力不足。
难度五: 实践导向 有效至上
中医是一门极端强调实践的医学。两千年来,它的发展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 —— 实践验证和修正理论。对于一个医生和患者来说,最关键的是“有没有效”。只要方子有效、针灸有效,其“为什么有效”的机制可以暂时搁置,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这样的传统语言来概括就足够了。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也降低了对现代解读的迫切需求。
为什么中医界不(大力)说注重解读?归根结底是因为:
1. 太难了:两种哲学范式的鸿沟难以跨越,概念翻译几乎不可能完美实现。
2. 太险了:解读过程可能意味着自身理论体系被解构和消亡,存在文化身份危机。
3. 太缺人了:极度缺乏能横跨两个知识体系的顶尖人才来做这件事。
4. 不够急:传统的“以用为先”的实践模式,降低了对机制阐释的紧迫性。
有望摆脱困境及光明的前景
这位老先生来常州看过方厉远院长投资建的《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他相当了解钱老推荐的岐黄之医理//生命动力学的总框架,他说这是体现习主席<注重>指示的最有效之路,但是他说,老一代中医们是无法进入这个门槛的,因为涉及的当代科学基本概念太多太深,不过从此深知自己的岐黄医理的身价是至高无上的,已在喜马拉雅山顶上!他说,只能靠下一代的岐黄学者们好好学习了。
他说常州方厉远院长之路,不用找“气”是什么分子,而是用5+11生命动力阴阳源精与“气虚证”状态之间联系,而治疗所用的中药,也可以在钱老倡导的963九宫九类特供药来定量配剂,这样不用改变中医大学科的大框架,为使中医迈进世界打下坚固的基础。
他最后说,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唯有直面“解读”这个核心难题,中医才有可能真正打破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玻璃墙,从“说得清”走向让人“听得懂”的境界,最终实现真正的中医传承与发展。
常州《黄帝内经》解读馆主持人
金日光
2025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