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光教授:(随感)我所亲历的岐黄研究与时代思想交汇_世界华人报 
今天是: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金日光教授:(随感)我所亲历的岐黄研究与时代思想交汇

来源:聚宇能研究院  供稿 更新时间:2025-08-23 21:01:17 点击数:

金日光随感

近日,常有朋友问及,目前在常州还有哪些同仁在协助我继续进行岐黄医学的研究。


在此一并作答:在常州,有方厉远院长及其团队与我并肩探索;在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吴战鹏教授领导的“生命动力研究中心”,也会随时为中药的阴阳参数提供计算支持。


提及此事,也让我回想起昔日在全国政协时,由多位理工背景的委员组成的“岐黄解读小团队”。


aa.jpg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当年的小组成员如今多已远行,先后告别了我们:


王光美 常委 (2006年10月13日)

冯理达 院长 (2008年2月8日)

钱学森 副主席 (2009年10月31日)

朱光亚 副主席 (2011年2月6日)

赵南起 副主席、原军事科学院院长 (2018年6月17日)

叶选平 副主席 (2019年9月17日)


当年的小组成员中,健在的还有李先念主席的夫人林佳楣主任,以及我本人。


思想与认知启迪


在这些令人敬重的领导和前辈中,我与我爱人李铉淑的老乡,赵南起副主席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bb.jpg

赵南起副主席


自2011年朱光亚副主席辞世后,我常与赵副主席交流思想。他对于习近平主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也从中受到启发,受益颇多。


cc.jpg

2014年9月21日,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同志与赵南起同志握手。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帮助我深刻领会了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观点。


这一观点与当时全球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三件大事——世界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兴起,以及岐黄中医学的全球化之间,存在着密切、深刻的逻辑关联。也因此,我对习近平主席产生了由衷的崇敬。


思考与行动


这些思考与体悟,促使我付诸笔端。


在2019年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改革之星》一书中,我便以此为切入点,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专门阐述了习近平主席新时代思想背后所蕴含的自然科学背景。


dd.jpg


2019年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改革之星》


如今重温这段历程,深感当时所书,仅仅是一个开始。


关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关于科技与思想的交融,还有太多值得深入书写和探讨的话题。


【责任编辑:华人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