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海:他山之石(二篇)_世界华人报 
今天是: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朱东海:他山之石(二篇)

来源:世界华人报  供稿 更新时间:2025-09-30 10:10:15 点击数:



朱东海:他山之石(二篇)



论菲律宾的公开腐败


菲律宾的腐败,早已超越潜规则的范畴,成为一种明码标价、层层分肥的公开制度。在这个国度,腐败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从总统府到街头巷尾的办事窗口,形成了一套完整而透明的权钱交易体系。


权钱明码标价:从内阁到办事员的腐败链条


在菲律宾,腐败已经实现了“标准化定价”。据菲律宾调查新闻中心2024年8月披露,内阁部长的职位除了需要亲密的政治关系外,往往还需要5-10亿披索(约合6250万至1.25亿元人民币)的“政治捐款”才能获得,而“特使”之类的职位也需1亿披索以上。部级官员的“服务”以百万披索起价,处级官员则根据职权范围在数十万披索不等。就连最基层的办事员也有着明确的“价目表”:2000-5000披索就能让停滞的公文立即流转。这种明码标价的腐败体系,让每个层级的官员都能在权力寻租中各得其所,形成了一条稳固的腐败生态链。


日常腐败:民生领域的“加速费”文化


在基层,普通民众最能切身感受到的腐败,莫过于政府部门日常办事中的“加速费”文化。根据2024年9月菲律宾民间监督组织“廉政观察”发布的报告,87%的受访者表示在办理政府手续时曾被暗示或直接索要“加速费”。无论是办理证件、申请执照,还是处理简单的行政手续,公务员总是以令人窒息的效率慢吞吞地处理。这种刻意的拖延,实则是在等待那份心照不宣的“谢意”——只要递上500-2000披索那个约定俗成的金额,原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流程,瞬间就能在办事人员连声的"thanks"中完成。


政治与公共工程:系统性的分赃体系


在更高层次的政治与公共工程领域,腐败已形成更加制度化的模式。2024年震惊全国的甲米省防洪工程腐败案中,项目总额的25%作为“回扣”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更令人咋舌的是,专案组在调查中发现,数十亿比索的现金被分装在二十多个箱子里,通过多辆客货车运送以打点从部长到议员的各级官员。这种明目张胆的腐败直接导致投入巨资的防洪设施在台风季形同虚设,民生工程彻底沦为政客和承包商的“提款机”。



司法系统:穿上制服的掠夺者


执法系统的腐败同样触目惊心。2024年7月,菲律宾国家警察局内部调查显示,马尼拉一名高级警官被指控收受700万比索贿赂,企图撤销一起重大毒品案件。更令人震惊的是,同年10月,31名警员集体持假搜查令抢劫一名华商8500万披索的现金和珠宝。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执法者的堕落,更揭示了整个司法系统的溃败。


结构性困境:根深蒂固的腐败文化


这种全方位的腐败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菲律宾政治生态的结构性问题。从历史上看,2013年那布礼斯“政治分肥”丑闻中,议员通过空壳组织挪用公共资金,项目“仅存在于纸面上”。十多年过去了,这种腐败模式仍在延续。2024年11月,审计委员会发现多个政府部门的“幽灵项目”资金高达23亿披索。可悲的是,尽管此类丑闻频发,涉事高官却很少受到实质性的法律制裁,这使得腐败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然而,也有人认为,菲律宾这种公开“明腐败”虽然可恶,但比起有些国家的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暗腐败”来却又明晰干脆得多。从总统府里数亿披索的部长职位交易,到街头办事窗口的数百元小费,腐败在这里堪称“童叟无欺、明码实价”。为此,笔者经过对较,一时还真也分不出谁高谁低、孰优孰劣哩!请读者朋友告诉我:您以为呢?……



印度——女性的魔窟



在印度,每当夜幕降临,无数女性的心中便涌起难以名状的恐惧。对于她们而言,黑夜不是宁静的象征,而是危险的代名词。在这个自诩为“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国度里,女性的基本安全竟成了一种奢望。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国家对待女性的态度,甚至不如对待一条流浪狗——2018年,印度最高法院颁布《流浪狗喂养指南》,明确规定流浪狗享有生存权、受喂养权和不受虐待权;而在同一年,印度记录在案的强奸案却超过3.3万起,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名女性报案称被强奸!


这种荒谬的现实,远非简单的贫富差距或教育问题所能概括。它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司法和政治共同编织的悲剧之网,是印度社会深层次病症的集中爆发。


破碎的安全网:从制度到执行的双重失守


印度的贫民窟是城市中最触目惊心的景象。新德里和孟买的高楼大厦背后,成千上万的移工家庭挤在由帆布和砖块搭成的简易居所中。许多家庭的门户仅用一块布遮挡,女性的隐私与安全在这里荡然无存。对于那些露宿桥下、人行道或车站旁的女性而言,每一天的日落都意味着新一轮的生存考验。


然而,居住环境的不安全只是问题的表象。印度司法系统在保护女性权益上的系统性失能,加剧了这场危机。2012年的德里巴士轮奸案震惊世界,一名23岁的女大学生在夜晚归家途中被残忍侵犯并杀害。尽管案件引发全国抗议,类似的悲剧却仍在不断重演。涉案的六名罪犯中有一名因“未成年”而逃脱了成年人的司法审判,这种法律漏洞不仅纵容了犯罪,更向社会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女性的生命与尊严可以被轻易践踏。


扭曲的性别文化:从根源到现象的恶性循环


印度的性别暴力问题深植于其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无论男女,都成为这种环境的牺牲品。女孩们不得不在稚嫩的年纪就学会“结伴而行”,因为落单意味着可能被拖入黑暗的角落。一名10岁的女孩曾颤抖地回忆,她如何在尖叫和挣扎中从陌生男子的魔爪中逃脱。


而男孩们则被街头文化裹挟,在帮派、酒精和毒品的侵蚀下,逐渐丧失对是非的判断力。这种群体性暴力行为的背后,是印度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固化认知。男性在贫困与无望中,将性暴力视为获取“成就感”的途径。当女性走出家庭,在社会中争取独立与地位时,这些男性感受到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卑微,还有传统性别权力被挑战的恐慌。


民主表象下的制度性溃败


印度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精心营造着“民主典范”的形象,但在应对性别暴力问题时,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尽管制定了严厉的反强奸法律,但执法系统的腐败与低效使得这些法律形同虚设。从警察对报案女性的漠视,到司法程序的无限拖延,再到对罪犯的变相纵容,共同构成了一道将受害者隔绝在正义之外的无形高墙。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BBC纪录片《印度的女儿》试图揭露这一社会疮疤时,印度政府以“内容敏感”为由将其禁播。这种试图掩盖问题的行为,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印度的性别暴力问题与种姓制度、教育资源匮乏、经济不平等等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难以挣脱的罗网。政府的应对却往往停留在表面,如同仅强调“厕所建设”与女性安全的关系,却缺乏配套的社会教育与司法改革,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启迪与反思:当文明的天平已然倾斜


印度的悲剧撕开了现代文明最虚伪的面纱:当一个国家能为流浪狗制定详尽的《喂养指南》,却让大量女性终其一生遭受暴力侵害时,所谓的民主成就不过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幻象。法律能精确规定流浪狗的权益,却无法保障女性在夜晚安全地行走在街头,这种荒诞的对比让印度社会深层的价值取向暴露无遗。


印度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性别平等不是政治口号,而是需要从根基重塑的社会工程。从教室里的教科书到法庭上的判决书,从贫民窟的帐篷到议会的座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彻底的变革。唯有当女性的尊严成为不可逾越的社会底线,印度才能真正洗刷“女性魔窟”的污名。


对全球社会而言,印度的教训犹如一面镜子。性别暴力确实并非印度独有——在沙特阿拉伯,女性仍是男性的附属品;在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组织公然掳掠女学生;在刚果,强奸被用作战争的武器。但在印度,这种暴力以一种格外讽刺的方式存在着:它发生在一个自诩为民主大国,却能为动物提供比女性更完善保护的国度!


当印度的女性仍在黑暗中等待曙光,我不禁想:在这笃信轮回转世的土地,愿轮回中的每一位女性灵魂,都勿去投胎……



2025年9月30日于北京


【责任编辑:华人报编辑】